巷仔內/一次把事做好、做對 對蔡政府來說「很難嗎?」

▲總統蔡英文執政已經四年餘,但施政總讓人覺得需要事後修修補補。(圖/NOWnews資料照,記者林調遜攝)
▲總統蔡英文執政已經四年餘,但施政總讓人覺得需要事後修修補補。(圖/NOWnews資料照,記者林調遜攝)

記者張志康/特稿

總統蔡英文第二任期已經三個月了,但綜觀過去4年餘以來的施政,若說蔡政府凡事都「先做再說」、「未經通盤考量」,當然有點太過分。但在許多重大的政策上,蔡政府的施政,卻往往是先公布要做,相關的配套措施,再由各部會手忙腳亂地補上。讓人忍不住質疑,一次把事情做好,很難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從最近的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美豬及30月齡以上美牛進口來說,就是蔡英文直接召開記者會表示,將自明年1月1日起開放,且相關政令無須獲得立法院同意,即可以行政命令施行。

接下來,開放美豬、美牛的鍋,就交給了負責食安的衛福部及負責國內農業政策的農委會。日前更發生衛福部深夜公布預告散裝食品標示規定,卻狠狠打臉衛福部長陳時中承諾的事件。

「公告政策之前,先讓衛福部、農委會擬定好配套措施,很難嗎?」這句話應該成為最近很多民眾心中的疑問。

再說因應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蔡政府、蘇內閣迅速經立法院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除了初期核准的600億元預算及後來追加的1500億元特別預算外,行政院也編列了1兆500億元紓困振興預算。

但落實到實際的紓困振興方案上,卻總是傳出「紓者不困、困者不紓」的民間聲浪。此外,眾所周知製造業在這波疫情受創甚深,但實際的紓困措施,卻得等到9月1日,才由經濟部長王美花「亡羊補牢」宣布開放申請。距離2月分疫情爆發,已然超過半年以上。

「當初的紓困振興條例,真的經過完善的思考及配套嗎?」這句話也成了在這波疫情中受創的民眾,心裡最想問的問題。

2017年2月6日,蔡英文在「執政決策協調會議」中提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總預算達8824.9億元,其中,光軌道建設的總預算,就達到4241.33億元之譜。整體建設預計8年,分成前後期。

不過,日前國發會公布的後續四年預算,軌道建設預算竟腰斬,減少金額達新台幣2000億元以上。據瞭解,減少相關預算的原因之一,是由於前瞻計畫第一期特別預算編列的廿一項軌道建設規畫作業計畫中,預算執行率不彰。

說「預算執行率不彰」,或許太官話、太籠統,就拿原本核定總預算81.34億元的基隆輕軌來說好了,從2017年喊著要做,但日前基隆市長林右昌接受廣播節目專訪時,面對基隆市民民意沸騰,才親口說出:「基隆輕軌目前只是綜合規畫案中的一案。」

實際翻出前瞻計畫的軌道建設相關資訊,可以發現,除部分前朝就已經開始推動的相關交通建設,如新北捷運、淡海輕軌外,許多相關建設到目前為止都停留在「已核定、規畫中」,說得白話點,就是仍在紙上談兵。

那麼,早在2017年就三讀通過的特別預算,在目前預算執行率低落的情況下,可以想見,相關的預算可能會挪做他用。而原本的建設在資源挪移及地方未必籌措得到配合款情況下,不僅工程必然延宕,同時,隨著進度拖延,也勢必將會不斷追加預算。

這些例子都可以證明,蔡政府這四年餘以來的施政,往往是先推動,等到實際推動出了狀況,再由相關部會想辦法擦屁股。如果善後做得好,就阿彌陀佛一切平安,但如果惹起民怨,就來個政策髮夾彎,再想辦法博個傾聽民意的名聲。

對民眾來說,總忍不住想問,為什麼政府不能在推動政策之前,就先把相關的配套、後續可能發生的問題都做好準備再推動?為何每每總要先來個強行推動,發覺事不可為,再來朝令夕改?結果不僅虛擲民脂民膏,還搞得民眾無所適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