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總統蔡英文進入第二任總統任期,再加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逐漸由爆發期進入第二波,台灣的政界人士似乎應該考慮,如果今年11月3日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最終結果不是代表共和黨的川普連任,那麼,台灣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最近這幾年台灣政壇的情況看來,原本台灣的國策一向是「親美和中」,但隨著蔡政府執政,「和中」不再,而是將所有的精力全都投入「親美」。本來這也無可厚非,隨著民進黨執政,陸方幾乎全面關閉對台的溝通管道,再加上美國由共和黨的川普執政,其人對中國大陸的態度強硬,蔡政府也勢必走上親美的道路。

只不過,隨著中美貿易戰開打,原本川普尋求連任的聲勢大漲,孰料今年先是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川普抗疫失利,讓其聲勢大跌,接著又因為明尼亞波利斯一起警方執法過當的事情,引發幾乎全球性的反種族歧視事件,再度重創川普的聲勢。

因此,如果下任美國總統不是目前正尋求連任的川普,那麼,台灣該怎麼辦?

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目前代表民主黨競選美國總統的喬‧拜登,除了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副總統外,也一直被視為是美國政壇「親中」,最少是「友中」的政界人士。這一點可以從1999年他曾經大力杯葛《台灣安全加強法》就可以看得出來,他當時曾經表示,1970年代的《台灣關係法》就已經足夠了,美國無需用一個新的法案來挑釁中國大陸。

當然,這也成為川普攻擊拜登的主要炮火標的。川普今年4月18日就在推特上發文表示:「拜登是中國的『夢想侯選人』。」

近年來,美國國內的政治風向逐漸改變,隨著2017年川普在國家安全報告中,將中國大陸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美國國內對中國大陸的態勢就日漸強硬,拜登對中國大陸的態度,也從2019年4月的「中國不是我們(美國)的競爭對手」,丕變為對中態度強硬的鷹派。事實是,今年1月11日蔡英文當選時,拜登是第一個表達公開祝賀與支持的民主黨侯選人。5月22日,拜登受訪時也表示,若中國大陸在香港實施國安法,則美國必須領導全球譴責中國大陸。

從這個角度看來,既然共和黨與民主黨的侯選人對中國大陸都是鷹派,那麼台灣應該不太需要擔心美國大選後,對台政策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這就要回歸到台灣該怎麼定義自身的位置上了。隨著中國大陸與美國之間的利益衝突愈發枱面化,再加上美國一向有政策延續的傳統,短期內,最少到美國大選之前,台美關係都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這點可以從最近共和民主兩黨罕見地聯手通過了《國防授權法》、《台灣旅行法》、《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可以看出端倪。

但問題來了,這樣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尖銳對立,國際社會的局勢就走回了冷戰時期的局勢,若大選過後,美國政治圈決定要緩和這種激烈對抗,走回溫和主義路線,那麼,一向堅持美國利益優先的美國政壇,又是否會持續將台灣當成對抗中國大陸的牌面?

不管執政者是誰,或許在擬定國策時,也要思考「超前布署」,別讓台灣變成中美之間的犧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