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為因應疫情衝擊國內經濟,推出「振興三倍券」的政策,不過其行政成本卻一再的上修,從新台幣 9 億元增加至 22 億,遭到各界的批評。對此,就有網友討論「為何三倍券的成本一直增加,邏輯其實很簡單」貼文引發熱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 PO 在 PTT 貼文指出「說真的,蘇貞昌過去真的沒有罵過馬英九發券花很多錢,也沒什麼好罵的,但當初評估 9 億成本現在變成 22 億,就是因為領實體券的人佔了 9 成,原本預計推出的數位支付都沒人要用,所以就越發越多紙本,這邏輯很簡單吧?」

▲三倍券許多人都選擇領取實體券。(圖/讀者提供)
▲三倍券許多人都選擇領取實體券。(圖/讀者提供)
貼文一出,網友紛紛回應「沒錯啊,就是以為數位會成功啊」、「原本要推動數位,結果後來一堆人領實體,成本只好狂追加,就改口成本上升是一定的」、「蘇沒罵馬,但蘇講得三倍券成本超低,比上次發的效率多了,結果搞出來變這樣」、「蘇把話講太滿,以為數位會成功,結果實體券屌打,成本才一直衝,破綻一下就找到了」。

至於三倍券是否真的花了 22 億元的行政成本?經濟部日前也做出回應表示,三倍券的成本總共是新台幣 15.4 億元,包含印刷費 5.4 億元、兌換手續費 9 億元,加上系統開發費用約為 1 億元,但也坦言在印刷費上確實比當年消費券來得高出很多。(編輯:張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