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進入人口負成長的社會後,勞力密集且人口結構老化的「農業」將首當其衝受影響。不過,隨著科技進步,農村勞力的流失已逐漸能被AI機器人所補足。在畜牧業耕耘超過50年的獸醫、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秘書長方清泉就說:「不用去怕人力不足問題。」產業隨著時代進步會跟著升級,這是必然也是必要的轉型。
每日固定2次榨乳 酪農收入來源也是最沉重負擔
在人口負成長的時代,農業缺工是必然現象,這是工業化之後,所有已開發國家都會遇到的問題,尤其台灣這30年來從農業社會轉型到以工業、電子業、服務業為主的社會,年輕人都往都市跑,農村面臨到勞動人口缺少問題已相當明顯。
每天清晨,天都還沒亮,在全台各地的畜牧場已經開始傳來牛群躁動,這是酪農已經開始準備工作的訊號。農委會畜試所新竹分所所長蕭振文表示,酪農早上擠乳的時間可能是從凌晨3、4點開始,而當太陽下山時,對酪農來說還要再擠一次乳,維持每日早、晚各1次的頻率,才不會讓乳牛有因為脹奶導致乳房發炎等情況。「對酪農業來說,擠乳是占比例最重的勞力成本。」
榨乳機器人宛如「變形金剛」 節省人力又提升最高4成產量
面對現存的農業缺工難題,科技補助人力就成為必要的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專為酪農設計的相關技術也逐漸問世,尤其針對最耗費人力的榨乳工作,也有專屬的機器人。
《NOWnews今日新聞》記者實地探訪位於苗栗的畜試所新竹分所,這款形似「變形金剛」的機器人,一台「標配」就要800萬的榨乳機器人,不僅能夠有效補足勞力缺失,還能增加乳牛產量。
有了擠乳機器人後,以一個原編制4人的擠乳團隊來說,只需1人操作,就能為牧場空出3個人力。而這當中最大的差異,就是以往總因為牧場工作無法出選門的酪農,終於有空餘時間放假了。
除了能為農業改善人力問題外,產量也有很大的提升。方清泉指出,當乳牛因為脹奶感到痛苦時,就會自己來到全自動的榨乳機器人進行榨乳,這不僅會改善乳牛發生乳房炎的機率,也能將每天榨乳次數從2次提升至3至4次,乳量也增加25%至40%,且榨乳的精準度更好,再加上機器可以全年無休24小時利用,不需要休假,使得榨乳工作的效率更佳。
「農二代」愛生活、學歷高 科技農業發展勢在必行
當社會逐漸轉型後,不少老農民為了「引誘」農二代回到農村,逐漸將眼光看向新技術,這也間接促成農業科技的發展。
方清泉提到,很多老一輩的農民可能苦了一輩子,都不願意花大筆成本在新技術上,但為了下一代,再多錢也願意投入,加上現在農二代學歷都不錯,也較懂外文、電腦,當接觸全新機器時,可以快速融會貫通,因此近年來農業科技的應用也逐漸廣泛。
除了榨乳機器人之外,還有自動推料機器人、一站式自動餵小牛機器人,且在混合飼料時也能以機器進行,使得牛隻取得的營養更均衡,在送料時也有自動給料裝置,這些都有效改善勞力短缺問題,也能讓牧場主人的生活品質更加提升。
至於為何在國內畜牧業當中,以酪農業的機械化程度最高?方清泉解釋,由於牛乳在國內是供不應求,還須靠進口,因此乳牛產業能夠穩定獲利,所以農民更願意投入成本,「最重要是,機械化是必然的投資,因為現在酪農比較注重生活品質,與老一輩觀念不同,他們要工作也要生活,所以願意下重本。」
當台灣社會進入人口負成長後,在畜牧業貢獻超過50年的方清泉仍對農業發展相當樂觀。
「不用去怕人力不足的問題!」他強調,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設備、技術就會應運而生,這些機器不僅能夠取代人力,也能增加產能,「這時候農民勢必要跟著升級,如果還無法順應時代潮流,又不願面對科技的刺激,那遭到淘汰也怨不得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人口負成長的時代,農業缺工是必然現象,這是工業化之後,所有已開發國家都會遇到的問題,尤其台灣這30年來從農業社會轉型到以工業、電子業、服務業為主的社會,年輕人都往都市跑,農村面臨到勞動人口缺少問題已相當明顯。
每天清晨,天都還沒亮,在全台各地的畜牧場已經開始傳來牛群躁動,這是酪農已經開始準備工作的訊號。農委會畜試所新竹分所所長蕭振文表示,酪農早上擠乳的時間可能是從凌晨3、4點開始,而當太陽下山時,對酪農來說還要再擠一次乳,維持每日早、晚各1次的頻率,才不會讓乳牛有因為脹奶導致乳房發炎等情況。「對酪農業來說,擠乳是占比例最重的勞力成本。」
榨乳機器人宛如「變形金剛」 節省人力又提升最高4成產量
面對現存的農業缺工難題,科技補助人力就成為必要的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專為酪農設計的相關技術也逐漸問世,尤其針對最耗費人力的榨乳工作,也有專屬的機器人。
《NOWnews今日新聞》記者實地探訪位於苗栗的畜試所新竹分所,這款形似「變形金剛」的機器人,一台「標配」就要800萬的榨乳機器人,不僅能夠有效補足勞力缺失,還能增加乳牛產量。
有了擠乳機器人後,以一個原編制4人的擠乳團隊來說,只需1人操作,就能為牧場空出3個人力。而這當中最大的差異,就是以往總因為牧場工作無法出選門的酪農,終於有空餘時間放假了。
除了能為農業改善人力問題外,產量也有很大的提升。方清泉指出,當乳牛因為脹奶感到痛苦時,就會自己來到全自動的榨乳機器人進行榨乳,這不僅會改善乳牛發生乳房炎的機率,也能將每天榨乳次數從2次提升至3至4次,乳量也增加25%至40%,且榨乳的精準度更好,再加上機器可以全年無休24小時利用,不需要休假,使得榨乳工作的效率更佳。
「農二代」愛生活、學歷高 科技農業發展勢在必行
當社會逐漸轉型後,不少老農民為了「引誘」農二代回到農村,逐漸將眼光看向新技術,這也間接促成農業科技的發展。
方清泉提到,很多老一輩的農民可能苦了一輩子,都不願意花大筆成本在新技術上,但為了下一代,再多錢也願意投入,加上現在農二代學歷都不錯,也較懂外文、電腦,當接觸全新機器時,可以快速融會貫通,因此近年來農業科技的應用也逐漸廣泛。
除了榨乳機器人之外,還有自動推料機器人、一站式自動餵小牛機器人,且在混合飼料時也能以機器進行,使得牛隻取得的營養更均衡,在送料時也有自動給料裝置,這些都有效改善勞力短缺問題,也能讓牧場主人的生活品質更加提升。
至於為何在國內畜牧業當中,以酪農業的機械化程度最高?方清泉解釋,由於牛乳在國內是供不應求,還須靠進口,因此乳牛產業能夠穩定獲利,所以農民更願意投入成本,「最重要是,機械化是必然的投資,因為現在酪農比較注重生活品質,與老一輩觀念不同,他們要工作也要生活,所以願意下重本。」
當台灣社會進入人口負成長後,在畜牧業貢獻超過50年的方清泉仍對農業發展相當樂觀。
「不用去怕人力不足的問題!」他強調,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設備、技術就會應運而生,這些機器不僅能夠取代人力,也能增加產能,「這時候農民勢必要跟著升級,如果還無法順應時代潮流,又不願面對科技的刺激,那遭到淘汰也怨不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