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 14 日發表社論聚焦 11 月的總統大選,以「川普、拜登以及台灣」為題,指出香港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 Jimmy Lai ) 10 日遭到逮捕後,北京的強硬派下一步將對台灣採取行動,總統大選的結果將會在未來 4 年影響台灣,美國對台灣的承諾不應該只在選舉期間出現,台灣處在兩大強權對抗的中心,美國選民有權了解下屆總統如何處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華爾街日報》指出,台灣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美國在太平洋的重要同盟,如果美國允許台灣正式或者實際上被中國控制,那麼越南等盟國將會懷疑美國對獨立的承諾,改向中國靠攏。接著,如果中國能夠動搖日本這樣的堅定盟友,那麼共產黨將會在東亞地區建立霸權。

除了在傳統地理戰略上具重要意義,其台灣的技術實力,如半導體大廠台積電,更鞏固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夏台積電的股票飆升,而總部位於美國的英特爾( Intel )同時宣布可能退出半導體芯片製造業,這讓台灣處於美中科技戰的中間。

不論是中國華為還是美國都在爭取台積電的支持,台積電宣布在亞利桑那州設廠,美國的制裁可能使得中國無法向台積電購買芯片。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學者艾里森( Graham Allison )推測,北京可能因此想透過武力控制台灣島。

▲台積電證實擬斥資120億美元赴美設廠,將於2021年動工、2024年開始量產,屆時將創造1,600個高科技專業工作機會。(圖/NOWnews資料照片)
▲台積電證實將於美國設廠,預計在2021年動工、2024年開始量產。(圖/NOWnews資料照片)
在中國不斷在台灣周遭進行軍事演習,下一任美國總統可能要面臨脅迫或是襲擊等國安危機。川普政府已經批准 F-16 戰機售台,並派遣衛生部長阿薩爾( Alex Azar )訪台。但川普衝動、反覆的性格仍讓外界擔憂。

而拜登方面,最有可能加入川普先前退出、中國為非會員國的《跨太平洋貿易夥伴關係》( TPP ),並進行重新談判,為台灣加入聯盟鋪路。拜登最大的問題是,他可能會重回歐巴馬時期的對策,和台灣保持距離避免激怒中國。若拜登當選,他的外交政策顧問布林肯( Antony Blinken )最有可能擔任高層,而布林肯在 5 月時曾表示,希望美國在中國與台灣的關係中能夠「恢復平衡」,他甚至沒有透露拜登是否會在當選後致電蔡英文。

▲加州民主黨參議員賀錦麗為拜登的副總統人選。(圖/翻攝Hilary
▲拜登過去的「鴿派」作為,令《華爾街日報》社論質疑其將來的對中政策。右為拜登的副總統人選,加州民主黨參議員賀錦麗。(圖/翻攝Hilary Clinton推特)
《華爾街日報》進一步指出,拜登數十年來傾向外交鴿派,在 2001 年甚至批評前總統小布希( George W. Bush )對保衛台灣的承諾激怒中國,而最有可能在擔任拜登國防部長的佛勞諾( Michèle Flournoy )近期表示,美國應該在西太平洋加強震懾力。

美國自貿易戰開始,與中國的關係逐漸緊張。上個月美國關閉中國駐休士頓總領事館,指控中國利用外交權利在美進行間諜活動,中國也關閉了美國駐成都領事館作為報復。香港實施《港區國安法》後,美國也大動作宣布對損害香港人權自由的中港 11 名官員實施制裁,包含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中國外交部也宣布制裁 11 位美方人士反擊。

《華爾街日報》指出,總統候選人必須要拋棄陳腔濫調,對台灣議題表態,讓選民了解下屆總統將如何處理這個位於美中競爭中心的島嶼。

▲《華爾街日報》社論分析,美國對中態度轉為強硬,反映的是藍領選民、社會精英的共識。(圖/翻攝自
▲川普日前公開表示,自己和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已經沒有好關係了」。(圖/翻攝自 Reason Magaz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