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衝突角力持續,一個世界兩套系統的發展,加速供應鏈遷徙,以及新科技的發展,尤其後疫情時代,工作與生活樣態轉變,對部分產業發生質變,使得許多人憂心忡忡。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劉鏡清就指出,全球供應鏈加速分裂為「去美化」及「去中化」兩大陣營,且供應鏈將從長鏈變短鏈貼近在地市場,在地化、客製化、智慧化趨勢越顯重要,而台商在其中一定是「兩邊都站」。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確實,看看電子代工五哥,仍然保留部分產能在中國大陸,但轉向東南亞、印度或其他國家設廠的動作也不少。像是鴻海原本在中國大陸市場以外的產能是25%,但未來不排除比重提升到30%。而鴻海旗下富智康則規劃擴大印度和越南產能。至於緯創正在把生產基地轉往印度、越南、馬來西亞。

和碩過去有9成以上產能在中國大陸,但前年開始擴大海外佈局,先是在印尼、後來在越南,同時也宣布進軍印度。英業達除了馬來西亞檳城外,今年3月也通過越南設廠計畫。至於廣達去(2019)年底宣布建立泰國生產線,主要生產消費性電子產品,因應市場需求,創下兩個月試產,三個月量產的紀錄。

而同為代工廠的仁寶,今年海外擴展主要針對越南與巴西,其他國家像是印尼、泰國與菲律賓也正在研究中。各家企業全都動起來、磨刀霍霍,除了是時勢驅使外,一方面也是品牌客戶的要求,目的就是為了分散風險「去中化」。也就是說,產業完整的供應鏈,以往在中國大陸重點發展的狀況將改變,當然企業不會放棄中國大陸,但心力將逐步調整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市場。

看看數據,台灣產業對中國大陸的投資,近年來逐漸減少。根據經濟部投審會及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統計,自2015年109.7億美元、2016年96.7億美元、2017年92.5億美元、2018年85億美元,到去(2019)年只有41.7億美元,而今(2020)年上半年也僅31.7億元。

探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大陸逐年上升的工資水平與環保政策趨嚴,都讓成本優勢降低。而2018年爆發美中貿易戰,國際間不穩定的政經情勢與關稅壁壘,以及美方對大陸半導體業者的諸多限制,都讓企業的大陸供應鏈版圖重新洗牌。而近期新冠肺炎全球肆虐,大陸供應商停工,更加速了企業分散風險的策略,催化供應鏈重整的情況。

有人認為,這將衝擊台商,但永豐金證券指出,由於台灣在科技產業具有完整的供應鏈,局勢的變化,反而為台灣包括晶圓代工、IC設計、及電子中下游帶來轉單效應,另外像是自行車、成衣,也受惠疫情過後需求報復性成長。預估第3季到2021年的投資環境偏向樂觀,唯需注意美中衝突在美國大選之前可能急遽升溫,會加深商品與金融市場的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