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馬路「三寶剋星」出動了!台灣交通過去一直被刻上「行人地獄」的罵名,過去甚至還被美國《CNN》評論為「行人交通地獄」,讓台灣交通安全相關議題備受關注。不過,近日就有民眾意外發現路上多出「三寶剋星」行人庇護島,不僅裝設還加高,讓一票人讚喊「根本德政!」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馬路三寶剋星是它!行人全讚:根本德政

有網友近日在Threads貼出照片,只見畫面中,施工人員在馬路正中央裝設行人庇護島,旁邊還放上兩個三角錐警示,但該庇護島增高不少,讓該名網友驚嘆「切西瓜剋星,墊這麼高,我就看你各位誰還敢切西瓜」

照片曝光後,隨即引起眾人熱烈討論,「應該要立法凡是撞到的通通吊扣駕照」、「與其說那是用來保護行人,更像是用來篩選駕駛」、「只有技術太爛才會撞上設計在動線外的設施,沒有任何一個例外」、「這三寶剋星」、「讚啦!根本德政」、「這東西不嫌多,三寶擊落裝置應該廣設」

行人庇護島到底是什麼?設立用意、功能一次看

交通部過去曾說明,行人庇護島是一種路口行人安全設施提供行人安全地穿越道路,功能為分隔行人和車輛,及增加車輛轉彎幅度,行人可以在庇護島等待,保護其安全!提醒用路人不要切西瓜,通過路中心再轉彎,不貪快切西瓜,才能一起攜手建構安全、友善的人本交通環境!

據了解,行人庇護島(Pedestrian Refuge Island)設計主要用意是為提供行人安全地穿越道路的地方,一般主要設立在道路中央,通常靠近路口或高流量交通區域。它們由交通島、中央分隔帶或中央綠化帶組成,具備足夠的寬度和長度,以容納行人停留和等待過馬路的需求

庇護島的功能可分隔行人和車輛交通,可增加車輛轉彎幅度,防止駕駛視線有死角提高行人的安全性和道路交通效率。在交通繁忙時,行人可以在庇護島上等待適當的時機過馬路,這對於年長者、行動不便者和孩童等弱勢行人尤為重要,可提供額外的安全保護,減少交通事故風險

▲行人庇護島提供行人安全地穿越道路,行人可以在庇護島等待,保護其安全。(圖/交通部臉書)
▲行人庇護島提供行人安全地穿越道路,行人可以在庇護島等待,保護其安全。(圖/交通部臉書)
行人庇護島曾被批「新危險區域」!民間團體槓上消基會

消基會今年1月2日曾稱「行人庇護島並未能有效達到保障行人安全的目的,反而成為了駕駛的新危險區域」,當時消基會指出,穿線退縮及增設行人庇護島是政府在改善行人安全方面的重要舉措,原本的目的是減少行人事故。但實施效果不如預期,這些設施在夜間或光線不佳的情況下,缺乏明顯的標示,在行駛過程中容易忽視,尤其是左轉車輛常因為視線受阻,未能及時避讓行人或其他障礙物,進而發生碰撞事故。

當時就引來13組交通民間倡議團體聯合聲明抨擊,認為根據一些道安倡議者現場勘查北區行人庇護島及新聞事實資料,行人庇護島基座已塗上醒目顏色、基座上標誌桿存有反光條及反光導標與遵行標誌,且庇護島位置不影響正常轉彎的條件下,仍然有車輛「切西瓜」去撞擊庇護島。倡議團體指出,若以往有行人庇護島的保護,則有許多悲劇能夠避免,歡迎各界關心交通安全,期望用更符合科學、更完善的分析,希望能夠實事求是,一同來提升交通安全、推動人本交通,讓下一代能夠健康長大。

▲交通部提醒各位用路人,轉彎時記得通過路口中心再轉彎,以免撞上行人庇護島。(圖/交通部臉書)
▲交通部提醒各位用路人,轉彎時記得通過路口中心再轉彎,以免撞上行人庇護島。(圖/交通部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