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杰/科學園區從業人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4年,南部科學園區總產值突破2兆元,成為全國產值最高的科學園區。主因在於高效能運算與AI應用需求強勁,1至2月產值更較去年同期成長46%,其中以光電與半導體產業貢獻最鉅。

這些高科技產業最依賴的,不只是土地與交通,更是穩定的水電供應——尤其在淨零碳排的全球趨勢下,「綠電」與「再生水」已成為選址的關鍵。而台南,正是全國再生水推動成效最好的城市。

南科與水資源的關鍵連結

南科台南園區現為台灣最大先進製程聚落,從業人口自2018年7萬人,增至今年的9萬人,產業與民生用水需求雙雙激增。尤其2021年經歷百年大旱,讓「穩定供水」成為企業選址首要考量。

台南市在本月啟用第三座再生水廠(仁德廠),累計再生水產能每日達6.1萬噸,一年超過2,200萬噸,相當於兩座白河水庫的庫容,足以支撐產業用水,同時不排擠民生與農業用水。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大旱期間,台南從未限水停水,靠的正是穩健的再生水調度與政府的政策執行力。當年南科為四奈米製程取得水源保障,如今該技術已移轉至美國亞利桑那州量產,也促成南科啟動三期園區擴建,目前已有多家半導體設備商進駐。

沙崙科學城入列南科四期,並非偶然

近期傳出台南高鐵特定區的沙崙科學城成為南科第四期選址。除了AMD研發中心已於3月進駐,台積電一奈米製程亦通過可行性研究,有望落腳沙崙。

更值得關注的是,仁德再生水廠距離沙崙園區僅10分鐘車程,且污水下水道基礎已具雛形,未來可擴大供應再生水,滿足高階製程ESG需求,這正是台南能獲企業青睞的關鍵因素之一。

土地不是唯一,穩定供水才是關鍵

當多數縣市還將重點放在提供產業用地時,真正影響半導體與AI產業落腳與否的,是是否有再生水供應能力。目前全台僅台南與高雄建有再生水廠,桃園與台中仍在興建第一座,新竹縣即便獲中央補助九成,亦未編列配合款,仍停留在規劃階段;而污水量最多的雙北地區,甚至至今未設一座再生水廠。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對等關稅壓力下,若地方政府缺乏前瞻規劃與執行力,高科技產業可能因供水問題而轉移陣地。這不僅是地方發展的損失,也是台灣整體競爭力的挑戰。

結語:
台南不是靠運氣,而是靠決心與執行力贏得南科三期與四期。未來能否穩住高科技產業重心,端視各地對「再生水」與「下水道建設」的態度與行動!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