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陳先生罹患膀胱癌,慢性腎病也到第3B期,左腎萎縮,且血紅素偏低,長期感到疲倦、氣喘,需每月注射造血針,後來決定接受中醫輔助治療,服用清熱消炎與補血中藥7個月後,血紅素明顯上升,得以免打造血針,腎功能也回穩至3A期,生活品質大幅改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呂秉勳說,腎臟負責分泌紅血球生成素以刺激造血,故當腎功能退化,不僅影響造血功能,體內尿毒素也會累積,恐導致慢性發炎,進而影響肝臟合成鐵調素,使腸胃無法有效吸收鐵質,導致惡性循環。

根據國外研究,第3期腎病患者約有4成出現貧血,第4期上升至6成,到第5期與洗腎患者更高達7~9成,常伴隨臉色蒼白、頭暈、疲倦、心跳加快與氣喘等症狀。

呂秉勳表示,男性血紅素低於13 g/dl、女性低於12 g/dl即屬貧血,而研究顯示,血紅素每下降1 g/dl,死亡率便提高5%;一般而言,腎性貧血的西醫治療以紅血球生成素注射與輸血為主,但針對腎臟發炎與體質失衡的改善有限,若能中西合療,透過中藥介入補血與抗發炎調理,可明顯提升整體療效。

針對中醫用藥,呂秉勳說,常用四物湯、四君子湯補血健脾,而黃連、大黃則有助清熱解毒,生地黃與丹參有涼血與抗發炎功效,人參、當歸與黃耆則被研究證實能刺激骨髓造血;臨床發現,合併中醫治療的病患,多能延長造血針注射間隔,甚至在病情穩定後停藥,僅需持續監測血紅素即可。

呂秉勳指出,相關治療經驗與藥理分析已發表於國際期刊《內分泌學前沿》,展現中醫在腎性貧血輔助治療的潛力,提醒腎病患者應定期檢查血紅素與鐵指數,若數值降至9 g/dl以下,務必主動與醫師討論治療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