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林女士長年飽受腰痛與下肢放射痛困擾,走不到5分鐘便得休息,經檢查發現第4、5節腰椎滑脫,合併脊椎管狹窄,造成神經受壓,決定接受結合新式螺釘與復位技術的微創手術,傷口僅約3公分,術後隔天便能下床走動,1週後已可連續行走超過半小時,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中醫大新竹附醫脊椎中心主任黃祥銘說,脊椎滑脫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因脊椎穩定結構隨著年齡退化而逐漸鬆弛,使椎體容易往前滑移,若同時合併脊椎管狹窄與神經壓迫,會造成下肢麻木、無力與步態不穩,而透過傳統開放手術雖可解除壓迫,卻需大切口與長時間恢復,對高齡者風險較高。
黃祥銘指出,團隊發展出結合「皮質骨軌跡螺釘」與「吊車技術」的新型微創手術,僅需小切口便可完成復位與固定,大幅減少肌肉與組織破壞,降低併發症風險,使高齡患者也可安全接受手術、快速恢復行動力,林女士術後不到1週即可恢復日常行走能力,便是典型案例。
針對此技術,黃祥銘說,術中螺釘以皮質骨為固定點,提供更強穩定性,即便面對骨質疏鬆,也能安全施作,成果已獲國際知名神經外科期刊《World Neurosurgery》刊登,象徵本土創新已獲得全球專業肯定,為高齡脊椎滑脫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黃祥銘表示,在高齡社會中,傳統開刀模式正逐步讓位給高精度與低侵入的微創、導航手術,醫師如同使用GPS般、在脊椎構造中精準定位螺釘與神經結構,不僅提升安全性,也降低手術時間與輻射曝露,為更多走不遠、站不久的長者打開重新活動之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祥銘指出,團隊發展出結合「皮質骨軌跡螺釘」與「吊車技術」的新型微創手術,僅需小切口便可完成復位與固定,大幅減少肌肉與組織破壞,降低併發症風險,使高齡患者也可安全接受手術、快速恢復行動力,林女士術後不到1週即可恢復日常行走能力,便是典型案例。
針對此技術,黃祥銘說,術中螺釘以皮質骨為固定點,提供更強穩定性,即便面對骨質疏鬆,也能安全施作,成果已獲國際知名神經外科期刊《World Neurosurgery》刊登,象徵本土創新已獲得全球專業肯定,為高齡脊椎滑脫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黃祥銘表示,在高齡社會中,傳統開刀模式正逐步讓位給高精度與低侵入的微創、導航手術,醫師如同使用GPS般、在脊椎構造中精準定位螺釘與神經結構,不僅提升安全性,也降低手術時間與輻射曝露,為更多走不遠、站不久的長者打開重新活動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