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連有多場宗教遶境,大甲媽祖遶境才剛結束,北港媽祖日前接力,到5月還有白沙屯媽祖,信眾往往一天要走上5至8小時甚至更久,對此運動傷害防治專家說,這類活動不僅考驗耐力,也對身體造成負擔,若本身有關節炎、足底筋膜炎、下背痛、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應先由醫師、物理治療師評估是否適合參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運動健康管理科物理治療師張德彥說,長時間徒步可能造成的不適,包括小腿腫脹、膝蓋疼痛、足底或腳趾壓痛;肩頸與腰部痠痛,常見於背重物參與者;水泡與扭傷風險升高,特別是鞋襪不合或路面不平。

▲2025大甲媽祖遶境4月4日起駕前往嘉義新港奉天宮,4月13日回鑾大甲鎮瀾宮。(圖/鎮瀾宮臉書)
▲長時間徒步可能造成小腿腫脹、膝蓋疼痛、足底或腳趾壓痛。(圖/大甲鎮瀾宮臉書)
張德彥指出,若無法確定自身狀況,可先透過以下3個簡單測試自我評估:

■行走測試:從慢速散步30分鐘開始,逐步延長至快走1小時,過程中若無足部疼痛、喘不過氣等明顯不適,即代表基本合格。

■平衡測試:能夠單腳站立超過10秒,代表具備基礎穩定性。

■肌力測試:從坐姿站立10次,如無困難且不感疲憊,代表肌力足夠。

此外,張德彥表示,若想加強步行的耐力與肌力,則建議提前至少一個月開始訓練:

■心肺耐力訓練:由輕鬆散步開始,逐步轉為快走,每週步行時間與距離增加不超過10%。建議最終能一次步行達1~2小時為目標。

■下肢肌力訓練:包括登山式運動,可強化核心與腿部肌群;靠牆半蹲踮腳,能提升大腿、小腿與穩定肌力;單腳站立延伸,可改善步態穩定與平衡感

針對裝備與現場保養,張德彥則建議:

■鞋襪選擇:使用已穿慣的舒適鞋款,避免新鞋參加;選擇透氣合腳襪子,避免鬆緊不當造成水泡;可備用乾襪,避免濕氣造成足部損傷。

■輔助用品:可用足弓墊、壓力襪輔助支撐,但須行前適應;易起水泡部位可貼肌貼防摩擦。

張德彥提醒,信仰活動令人敬佩,身體準備同樣重要,信眾應提早訓練並妥善裝備,才能降低受傷風險,使參與過程更安心、圓滿。

遶境修復注意事項:

■適當休息。若身體感到不適,應適時休息或退出活動。

■舒緩運動。步行結束後,可進行簡單的伸展、按摩,可助肌肉放鬆。

■熱敷或冰敷:一般肌肉酸痛可採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如有急性拉傷或嚴重疼痛,則可冰敷以減緩發炎反應。

■補充水分與營養。行走期間應適量補充水分,避免脫水、中暑,並注意均衡飲食,適量補充蛋白質與電解質,以加速身體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