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許先生事業正旺,平時應酬活躍,最愛打高爾夫,近來卻開始出現持續疲倦、骨骼痠痛、反覆發燒等症狀,本以為是壓力導致,某次球敘中竟突然昏倒,送醫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不過經NGS檢測確認基因突變後,透過化療、標靶治療並接受幹細胞移植,已順利重返工作崗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教授侯信安醫師說,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為成人最常見血癌,台灣每年新增近千例,其初期症狀包括疲倦、發燒、瘀青、骨痛等,常被誤認為感冒或貧血,若延誤治療,恐引發敗血症、大量出血等併發症,而近年隨著人口老化,50~59歲中壯年病例明顯增加,許多患者確診時已進入高風險期。

▲發燒、體溫計、量體溫。(示意圖/取自photoAC)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人最常見血癌,台灣每年新增近千例,初期症狀包括疲倦、發燒、瘀青、骨痛等,常被誤認為感冒或貧血。(示意圖/取自photoAC)
侯信安強調,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與標靶藥物,許多病人可有效延長存活期,甚至重拾職場信心;目前健保已部分給付NGS,可協助精準分類風險、制定個人化療程,降低治療盲點。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柯博升醫師則說,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目前仍有3挑戰待解,首先是NGS雖列入健保,但多數項目仍須自費差額;其次,標靶藥物雖逐步核准,給付條件仍偏嚴,病患「找到但用不到」的情形屢見不鮮;再者,國際新藥在台引進與審查速度落後,恐錯過黃金治療期。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許怡敏表示,2019~2024年間共16項血液癌藥物給付條件遭限縮,患者多需自費,約4成病人承擔標靶或化療開銷,其中25%超過百萬元,負擔沉重。

為協助病友穩定治療節奏,血液病學會與癌症希望基金會推動《血癌全攻略》專書與《血癌攻略》LINE平台,提供藥物查詢、療程紀錄與照護知識推播,陪伴病友與家屬共度療程關卡,並與醫療團隊朝個人化精準醫療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