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小二男童1年未長高,媽媽憂心帶去就醫,發現他的身高低於第3百分位,確診為生長激素分泌不足,不過經治療、生活調整後,原本原估身高可能只到158公分,後來成長至178公分,成功逆轉預期,也凸顯早期介入的重要性。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萬芳醫院兒童成長門診主治醫師凌儀芝指出,身高停滯常是身體發育的警訊,家長別以為孩子只是單純的「晚熟」,若1年內未長高至少4公分,或身高在同性別、同年齡族群中落在第3百分位以下,應及早接受專業評估。

凌儀芝表示,以前述男童為例,若錯過治療時機,成年後身高可能只有158公分,恐影響自信、人際與職涯發展,所幸在骨齡尚未閉合前介入,經過一年多治療與作息調整後,最終身高達178公分,比原估高出整整20公分,成功翻轉生長趨勢。

針對相關治療,凌儀芝說,醫療評估會依據年齡、體重、發育狀況,安排骨齡X光檢查、抽血分析生長激素與甲狀腺功能,並結合遺傳與預測成人身高,進行系統性判斷,也提醒家長不能光靠直覺或長輩經驗,這很容易誤判,並錯失治療時機。

▲血漿、抽血、驗血、捐血(圖/取自《Pixabay》)
▲醫療評估會依據年齡、體重、發育狀況,安排骨齡X光檢查、抽血分析生長激素與甲狀腺功能,並結合遺傳與預測成人身高,進行系統性判斷。(圖/取自Pixabay)
除了身高發展,生長激素分泌不足也可能影響整體健康。凌儀芝指出,這類孩子常見肌肉量偏低,導致運動能力差,骨質疏鬆風險也提高,且恐出現膽固醇代謝異常,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凌儀芝強調,長高不是靠「吃多」,而是「吃得對、睡得好、動得夠」,許多孩子長不高,其實與偏食、缺乏運動、熬夜等生活習慣相關,也要注意不能過度依賴補品,以免營養過剩,甚至打亂內分泌平衡。

凌儀芝呼籲,家長應把握成長黃金期,若能及早發現問題、精準診斷並積極介入,不僅可助孩子達成理想身高,更能提升整體體能與健康狀況。

兒童身高注意事項:

■孩子1年內未長高至少4公分應就醫評估。

■兒童身高落在第3百分位以下是生長遲緩重要指標。

■生長激素不足可能伴隨肌力差與代謝異常,宜及早介入。

■長高關鍵在於飲食均衡、睡眠充足、運動規律,缺一不可。

■補品非萬靈丹,補過頭可能導致營養失衡,需由醫師評估再介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