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用清水洗生雞肉了!很多人都覺得,買回家的生雞肉、魚、豬肉都要先洗再煮比較安心,但其實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與我衛福部食藥署都曾警告,這麼做是嚴重的錯誤行為,可能會把沙門氏桿菌吃下肚,輕則腹瀉、發熱,嚴重會脫水。那麼雞肉該怎麼處理?食藥署公布正確做法,無毒教母譚敦慈也都這麼做。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關新聞:每年夏天一堆小朋友感染1病菌!醫揪媽媽「1習慣」害的:觀念難改

雞肉煮湯前先汆燙?婆媳兩派吵翻
一名網友在臉書「家常菜」公開社團發文,表示自己煮雞湯的習慣,會先把雞肉下滾水汆燙,再下去燉雞湯,但婆婆卻說雞肉不用汆燙,直接下去燉湯,先汆燙會把雞湯的精華營養全汆燙掉了,好奇到底怎麼做才對。

貼文引發討論,一票認同婆婆「新鮮雞肉沒在燙的,燙了確實會流失部分的鮮甜味」,分享處理方法是「先用麵粉抓一下、放一會兒,再用清水沖洗,湯很清澈」;不過也有不少人是汆燙派,建議要冷水下鍋,才能把血水逼出來,減少腥味,要記得不要燙過頭。

▲剝皮辣椒雞湯加皮蛋能讓湯頭美味大升級,也可以加家人喜歡吃的食材,像是豬血糕一起煮喔。(圖/記者徐銘穗攝)
▲煮雞湯前,生雞肉要不是汆燙引發討論。(圖/記者徐銘穗攝)
生雞肉要洗嗎?台美專家警告嚴重錯誤
不論是否汆燙,很多人都覺得雞肉買回家要先洗乾淨,這樣對嗎?其實,美國CDC曾把「清洗生肉」列為十大危險食安錯誤行為之一,因為清洗生肉時容易讓細菌隨著水氣噴散到水槽、流理台、廚房各個角落,甚至是料理者的身上,進而汙染到廚房其他食材,會越洗越糟糕,把細菌吃進肚。

「別再用清水洗生雞肉了!」我國食藥署過去也曾示警,生雞肉上容易有沙門氏桿菌,清洗生雞肉時很容易接觸到其他食材或碗盤,進而造成污染,萬一感染可能會出現腹瀉、發熱和腹部絞痛等急性腸胃炎症狀,嚴重或脫水,嬰兒、老人或免疫力功能低下者,容易因菌血症引發其他嚴重併發症。

▲食藥署提醒,別再用清水洗生雞肉了,可能把沙門氏桿菌全吃下肚。(圖/食藥署臉書)
▲食藥署提醒,別再用清水洗生雞肉了,可能把沙門氏桿菌全吃下肚。(圖/食藥署臉書)
生雞肉怎麼處理才對?食藥署公布正解
食藥署表示,料理生雞肉的安全方法,最好是把生雞肉直接放在水中加熱,再進行其他料理。同時,也建議,處理家禽(雞鴨)肉前後,要用溫熱的肥皂手洗手20秒,家中最好準備兩把菜刀、兩塊砧板,把生、熟食分開處理,能遠離細菌的威脅。

譚敦慈也曾分享處理生肉的習慣,傳統市場或是賣場買回家的生肉,不論是豬肉或雞肉,都是先把生肉放進一鍋冷水,再拿上爐火加熱到水滾煮沸的程度,這樣就能消滅沙門氏桿菌,等稍微冷卻後再把肉拿出來洗並料理。她提醒,不要滾水再放生肉,因為肉是蛋白質,遇到熱會凝固,這樣血水就會在肉裡面,吃起來腥味就會非常重

如果不洗無法安心怎麼辦?譚敦慈說,生肉真的不需要洗,但跨不過心中那道檻的話,其實可以準備一個小盆子,在盆中把生肉搓洗後瀝乾,但在清洗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噴濺」,以免污染到其他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