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場曾是台灣人心中「逛街順便買生活小物」的代表品牌,從全盛時期全台近百間門市,到如今僅剩19間門市。就有網友曾問「生活工場為什麼沒做起來?」貼文曝光後,一票人秒指原因在於網購興起、太多家居連鎖店可選擇,導致生活工場品牌定位與差異化優勢逐漸消失。
生活工場爆關店潮!門市大規模出清
生活工場全盛時期曾在全台展店近百間,百貨與街邊商圈都能見其蹤影,2024年起卻陸續收掉街邊門市,連象徵意義濃厚的士林創始店也結束營業,一間接著一間熄燈,目前全台僅剩不到10間實體門市,近期更傳出多家百貨合約期滿不再續約。
雖然生活工場總部尚未正式對外公告,不過根據《工商時報》報導,內部業務單位已明確告知,將逐步結束所有實體店面營運,轉而聚焦於電商平台與批發通路,目前也有多間生活工場門市進行大規模出清。
對此,生活工場行銷企劃部陳怡霖受訪指出,目前全台有20家門市,預計有2到3家百貨櫃點因為合約及政策調整,預計在母親節之後會調整關閉,「北部有」,年底全台門市剩17家,未來將更專注在線上,以官網及APP為主,傳出門市關閉消息後,有不少「通路商」來洽詢合作。
至於實體店門是否會再擴增?陳怡霖說如果有好地點不會排斥、沒有絕對。對於HOLA、最大大創、無印良品等被指是最大對手,他回應說「我們最大對手是自己」,未來仍持續以民生必需品,如香氛等做季節規劃,持續帶給消費者最好的體驗。另外,董事長捲掏空案是否會影響營運,他則說不方便回答。
為何不逛生活工場了?眾吐真實原因
就有一名網友曾在PTT發文問:「生活工場為什麼沒做起來?」原PO表示早期生活工場有許多家店,雖價格不低,但風格明確、有品味,當時經營地風生水起。不過自從無印良品、宜得利、大創等日本品牌進駐台灣之後,生活工場的格局卻越做越小,「搞得現在像是雜貨店一樣」,讓他好奇為何生活工場後期在市場中逐漸被淘汰。
貼文曝光後,有人感嘆,「也算是風光一時了吧」、「當年有質感小物一定去生活工場」。也有網友點出殘酷主因,「網購興起,一比價馬上被屌打」、「在日系連鎖進來之後就low了,無印良品跟宜得利比較香」、「便宜的有大創,貴的有宜得利跟台隆手創,沒市場吧」、「一樣的東西,家樂福大概8折左右,蝦皮或淘寶就更不用比了」。
生活工場失去優勢!消費型態逐漸改變
事實上,生活工場除了實體零售整體面臨轉型,在無印良品、宜得利、IKEA等多間海外大型連鎖店夾攻下,也導致它在市場中逐漸式微。就連本土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特力集團旗下品牌HOLA、特力屋不僅持續經營大型賣場,也開始推動社區型小店、彈性調整坪數,靈活迎戰零售變局。
生活工場雖曾引進韓資、嘗試拓展韓系家電與風格生活商品,卻難以在價格與品項上與對手抗衡,逐漸失去原本的品牌定位與差異化優勢。而台灣民眾消費習慣轉變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現代人習慣透過網路平台、電商選購居家商品,不只品項多、價格低,還經常搭配免運、優惠券等行銷手法,更難以吸引大眾走進實體店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活工場全盛時期曾在全台展店近百間,百貨與街邊商圈都能見其蹤影,2024年起卻陸續收掉街邊門市,連象徵意義濃厚的士林創始店也結束營業,一間接著一間熄燈,目前全台僅剩不到10間實體門市,近期更傳出多家百貨合約期滿不再續約。
雖然生活工場總部尚未正式對外公告,不過根據《工商時報》報導,內部業務單位已明確告知,將逐步結束所有實體店面營運,轉而聚焦於電商平台與批發通路,目前也有多間生活工場門市進行大規模出清。
對此,生活工場行銷企劃部陳怡霖受訪指出,目前全台有20家門市,預計有2到3家百貨櫃點因為合約及政策調整,預計在母親節之後會調整關閉,「北部有」,年底全台門市剩17家,未來將更專注在線上,以官網及APP為主,傳出門市關閉消息後,有不少「通路商」來洽詢合作。
至於實體店門是否會再擴增?陳怡霖說如果有好地點不會排斥、沒有絕對。對於HOLA、最大大創、無印良品等被指是最大對手,他回應說「我們最大對手是自己」,未來仍持續以民生必需品,如香氛等做季節規劃,持續帶給消費者最好的體驗。另外,董事長捲掏空案是否會影響營運,他則說不方便回答。
為何不逛生活工場了?眾吐真實原因
就有一名網友曾在PTT發文問:「生活工場為什麼沒做起來?」原PO表示早期生活工場有許多家店,雖價格不低,但風格明確、有品味,當時經營地風生水起。不過自從無印良品、宜得利、大創等日本品牌進駐台灣之後,生活工場的格局卻越做越小,「搞得現在像是雜貨店一樣」,讓他好奇為何生活工場後期在市場中逐漸被淘汰。
貼文曝光後,有人感嘆,「也算是風光一時了吧」、「當年有質感小物一定去生活工場」。也有網友點出殘酷主因,「網購興起,一比價馬上被屌打」、「在日系連鎖進來之後就low了,無印良品跟宜得利比較香」、「便宜的有大創,貴的有宜得利跟台隆手創,沒市場吧」、「一樣的東西,家樂福大概8折左右,蝦皮或淘寶就更不用比了」。
生活工場失去優勢!消費型態逐漸改變
事實上,生活工場除了實體零售整體面臨轉型,在無印良品、宜得利、IKEA等多間海外大型連鎖店夾攻下,也導致它在市場中逐漸式微。就連本土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特力集團旗下品牌HOLA、特力屋不僅持續經營大型賣場,也開始推動社區型小店、彈性調整坪數,靈活迎戰零售變局。
生活工場雖曾引進韓資、嘗試拓展韓系家電與風格生活商品,卻難以在價格與品項上與對手抗衡,逐漸失去原本的品牌定位與差異化優勢。而台灣民眾消費習慣轉變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現代人習慣透過網路平台、電商選購居家商品,不只品項多、價格低,還經常搭配免運、優惠券等行銷手法,更難以吸引大眾走進實體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