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女性在生理期經痛難耐,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連工作專注力都可能受影響,對此專家建議,想有效緩解經期不適,除了解疼痛原因,更要吃對止痛藥、用對時機,才能事半功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食藥署指出,經痛可分為原發性、續發性2類,前者原多從青春期開始出現,成因是子宮內膜釋放過量前列腺素,造成子宮平滑肌收縮過強,進而引起下腹痙攣與不適,其常發生在經期前幾天或第1至第3天,隨著月經結束會自然緩解。

至於續發性經痛,則與骨盆腔發炎或子宮內膜異位等疾病有關,疼痛可能持續至月經結束後,甚至會因病情變化而加重,或變得不規則。

針對止痛藥,食藥署說明,市面常見2大類,其中乙醯胺酚類(如Acetaminophen)屬於中樞止痛藥,能阻斷中樞神經的疼痛訊號傳遞,達到止痛效果,也可透過調節體溫中樞解熱,但不具消炎功能。

另一類則為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例如布洛芬,其作用是抑制環氧化酵素活性,減少前列腺素生成,達到消炎、止痛、解熱等多重功效。

針對原發性經痛,其成因與前列腺素濃度偏高有關,而NSAIDs可抑制前列腺素生成,故可有效緩解子宮過度收縮引起的不適,最佳服藥時間點則是在腹部輕微悶痛、尚未劇痛時,不要等到疼痛明顯才服藥。

不過,食藥署強調,NSAIDs有較高的腸胃道副作用風險,包含消化不良、胃潰瘍、腸胃道出血等,使用時應特別留意;此外,若對NSAIDs過敏,仍可選擇乙醯胺酚,效果雖稍弱,還是可舒緩中樞性疼痛。

食藥署提醒,無論使用哪一類止痛藥,劑量與頻率皆應遵循醫師、藥師或藥劑生指示,若長期依賴止痛藥,或經痛症狀出現變化,均應儘早諮詢婦產科醫師,以排除子宮肌瘤、內膜異位等病變,並找出更合適的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