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7歲女性長期有痔瘡問題,對血便習以為常,但近來卻常感到下腹悶痛,且血便顏色與以往不同,她直覺不對勁,回診時向醫師反映,大腸鏡檢查後,證實是高位直腸癌第4期,且已有小區域肝臟轉移,但還好發現不算晚,經治療後恢復良好,目前持續追蹤中。
萬芳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李營東說,直腸癌第4期指癌細胞已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多數為肝臟或肺臟,但轉移範圍若不大,仍可有良好治療成效,例如這位患者,經消融治療處理肝轉移病灶,並以微創手術清除腸道腫瘤,術後無需使用人工肛門,也沒有明顯後遺症。
李營東指出,以目前的治療條件,類似這樣的第4期病例,5年存活率仍可望達到7成以上,晚期患者切莫放棄治療機會。
針對大腸直腸癌,李營東說,近年個案有明顯年輕化趨勢,45歲以下的病人逐年增加,這類「早發型腸癌」多在無明顯症狀下發病,常誤以為是痔瘡、腸躁症或飲食不當,直到症狀惡化才確診,已錯失黃金治療時機,而這名患者因習慣觀察自身排便,才得以及早發現,是很重要的警示範例。
李營東指出,早發型腸癌並無單一成因,約有16~25%與遺傳相關,其餘多和生活型態有關,包括高脂、低纖飲食,及紅肉攝取過量、長期慢性發炎等,而青少年肥胖也被認為與日後腸癌風險上升相關。
李營東強調,為因應年輕化趨勢,政府自2025年起將腸癌篩檢年齡由50歲下修至45歲,並擴大補助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協助病人減少併發症、降低經濟負擔,提醒民眾不論有無家族病史,只要出現血便、腹痛、排便異常等,均需提高警覺,且應儘早就醫並定期篩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營東指出,以目前的治療條件,類似這樣的第4期病例,5年存活率仍可望達到7成以上,晚期患者切莫放棄治療機會。
針對大腸直腸癌,李營東說,近年個案有明顯年輕化趨勢,45歲以下的病人逐年增加,這類「早發型腸癌」多在無明顯症狀下發病,常誤以為是痔瘡、腸躁症或飲食不當,直到症狀惡化才確診,已錯失黃金治療時機,而這名患者因習慣觀察自身排便,才得以及早發現,是很重要的警示範例。
李營東指出,早發型腸癌並無單一成因,約有16~25%與遺傳相關,其餘多和生活型態有關,包括高脂、低纖飲食,及紅肉攝取過量、長期慢性發炎等,而青少年肥胖也被認為與日後腸癌風險上升相關。
李營東強調,為因應年輕化趨勢,政府自2025年起將腸癌篩檢年齡由50歲下修至45歲,並擴大補助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協助病人減少併發症、降低經濟負擔,提醒民眾不論有無家族病史,只要出現血便、腹痛、排便異常等,均需提高警覺,且應儘早就醫並定期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