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的張先生多年來對於生活瑣事有不少堅持,例如經常會確認門有沒有鎖好,甚至因此耽誤正事,日前他決定為此就醫,結果又差點因反覆確認家中門鎖,幾乎錯過約診;經醫師診斷,才發現他罹患強迫症,治療後,終於能與糾纏多年的焦慮、恐懼和解。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唐守志說,強迫症的特徵是反覆出現強迫性思考與行為,雖能暫時減輕焦慮,卻常陷入惡性循環,干擾日常生活與人際關係,其盛行率約1~2%,好發於青少年時期,常與固著於完美與控制的「強迫性人格疾患」共病,當兩者混合,治療加倍複雜,需要更細緻的介入與支持。
唐守志表示,張先生從高中起便苦於各種強迫行為,例如反覆鎖門,或執著於某些數字,或對於某些想法感到相當罪惡,甚至為避免特定的罪惡感,逐漸退出社交圈,直到某次深夜看到衛教文章,才首次對號入座,覺得「這可能是病」。
針對強迫症,唐守志說明,並非意志薄弱與否的問題,而與大腦功能異常、潛在心理衝突等有關;為因應病人需求,松德院區已設立「強迫症特別門診」,提供整合性五全治療模式,透過團隊、全人、全家、全社區與全程照顧,提供患者更周全治療。
唐守志指出,張先生從一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瘋了」,到後來坦然說出「我患有強迫症,正在接受治療」,他的轉變不僅來自藥物或技術,更來自被理解與被接住的經驗。
唐守志認為,理解與被接住的經驗,是強迫症患者走出困境的關鍵,民眾若正面對類似困擾,應勇敢尋求協助,醫療團隊將與其同步、走這段溫柔而堅定的路。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唐守志表示,張先生從高中起便苦於各種強迫行為,例如反覆鎖門,或執著於某些數字,或對於某些想法感到相當罪惡,甚至為避免特定的罪惡感,逐漸退出社交圈,直到某次深夜看到衛教文章,才首次對號入座,覺得「這可能是病」。
針對強迫症,唐守志說明,並非意志薄弱與否的問題,而與大腦功能異常、潛在心理衝突等有關;為因應病人需求,松德院區已設立「強迫症特別門診」,提供整合性五全治療模式,透過團隊、全人、全家、全社區與全程照顧,提供患者更周全治療。
唐守志指出,張先生從一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瘋了」,到後來坦然說出「我患有強迫症,正在接受治療」,他的轉變不僅來自藥物或技術,更來自被理解與被接住的經驗。
唐守志認為,理解與被接住的經驗,是強迫症患者走出困境的關鍵,民眾若正面對類似困擾,應勇敢尋求協助,醫療團隊將與其同步、走這段溫柔而堅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