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股劇烈震盪,不少投資人認賠「斷頭」殺出,壓力大到頭痛欲裂。中醫師說,據金管會統計,這波受影響者多集中在40~69歲,若長時間承受壓力,頭痛恐反覆發作,建議平時可多按摩「頭竅陰」、「頭維」、「頭臨泣」3穴位,能有效減輕壓力性頭痛。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長期有壓力會導致肝氣鬱結、氣血不暢,進而出現肩頸僵硬、頭皮緊繃如戴緊帽、眼睛乾澀酸痛,甚至視力模糊等症狀,若伴隨焦慮與淺眠,清晨醒來便可能感到頭部沈重不適,且整日昏沉;此外,壓力也會刺激交感神經,造成心悸、胸悶、胃部不適,進一步加重頭痛頻率與強度。
林舜穀指出,當壓力型頭痛反覆發作,應視為身體發出的警訊,而中醫常透過穴位按壓來緩解頭部氣血淤滯,並可放鬆腦部與頸部周邊肌肉,特別是以下3個與頭部健康相關的穴位:
■頭竅陰(足少陽膽經)
• 取穴:耳尖直上約半寸處,可觸摸到一處小凹陷。
• 按法:以食指指腹輕柔按壓,作圓周運動,每次2~3分鐘,雙側交替進行。
• 功效:有助疏通膽經,緩解壓力型頭痛與耳周脹痛,改善思緒混亂。
■頭維(足陽明胃經)
• 取穴:位於髮際角,髮際上0.5寸處,靠近鬢角,略呈凹陷。
• 按法:以雙拇指小範圍畫圈按壓3~5分鐘,搭配深呼吸。
• 功效:疏通陽明經氣,減緩前額壓迫感,對應螢幕造成的額頭疲勞亦有助益。
■頭臨泣(足少陽膽經)
• 取穴:於瞳孔垂直線與耳尖平行交會處,觸摸可感到微突小骨旁凹陷。
• 按法:食指與中指輕拍或按壓3分鐘,左右交替進行,力道不宜過重。
• 功效:調和膽經氣機,改善頭側脹痛與偏頭痛,適合長期承壓者日常使用。
林舜穀提醒,穴位按摩雖可即時緩解不適,但若頭痛頻率持續上升,或性質轉變,或伴隨其他異常症狀,仍應及早就醫檢查,以防有腦部或內科等相關問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舜穀指出,當壓力型頭痛反覆發作,應視為身體發出的警訊,而中醫常透過穴位按壓來緩解頭部氣血淤滯,並可放鬆腦部與頸部周邊肌肉,特別是以下3個與頭部健康相關的穴位:
■頭竅陰(足少陽膽經)
• 取穴:耳尖直上約半寸處,可觸摸到一處小凹陷。
• 按法:以食指指腹輕柔按壓,作圓周運動,每次2~3分鐘,雙側交替進行。
• 功效:有助疏通膽經,緩解壓力型頭痛與耳周脹痛,改善思緒混亂。
■頭維(足陽明胃經)
• 取穴:位於髮際角,髮際上0.5寸處,靠近鬢角,略呈凹陷。
• 按法:以雙拇指小範圍畫圈按壓3~5分鐘,搭配深呼吸。
• 功效:疏通陽明經氣,減緩前額壓迫感,對應螢幕造成的額頭疲勞亦有助益。
■頭臨泣(足少陽膽經)
• 取穴:於瞳孔垂直線與耳尖平行交會處,觸摸可感到微突小骨旁凹陷。
• 按法:食指與中指輕拍或按壓3分鐘,左右交替進行,力道不宜過重。
• 功效:調和膽經氣機,改善頭側脹痛與偏頭痛,適合長期承壓者日常使用。
林舜穀提醒,穴位按摩雖可即時緩解不適,但若頭痛頻率持續上升,或性質轉變,或伴隨其他異常症狀,仍應及早就醫檢查,以防有腦部或內科等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