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在2日內劇烈升降,可能使中風機率提高2倍以上。根據國衛院最新研究,團隊在台灣橫跨20年約110萬筆中風病例中,發現短期內氣溫劇變與缺血性、出血性中風風險上升明顯有關,建議政府未來可考慮整合天氣預報與健康風險預警系統,加強民眾在極端氣候期間的健康照護。
這項研究由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吳威德與團隊進行,運用全民健保資料庫,分析2001~2020年間首次中風進急診、共約110萬名患者資料,並比對歷年氣象、空污數據,且不同於過去多以日溫差作為評估工具,首次以「2日內氣溫變化幅度」當成指標,探索其中風風險之間的關聯性。
結果顯示,當氣溫在2天內上升達到6°~9°C,或升溫超過16°C時,缺血性中風發生機率將顯著升高2倍;當2日內氣溫驟降超過14°C時,則是出血性中風的風險同樣提高約2倍。
此外,當日最高氣溫超過35°C或低於16°C時,也與不同類型中風風險增加呈現關聯性,代表不論是平均溫度與氣溫波動,都可能誘發中風。相關研究成果已於4月發表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吳威德表示,民眾對於天氣的關注,多集中於寒流或熱浪本身,但這項研究證實溫差劇烈變化也會衝擊心血管系統,提醒民眾對此多加注意。
研究團隊並呼籲,政府未來可考慮將天氣預警與健康風險預警系統整合,特別是長者、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在季節交替或極端氣候期間加強相關監測與預防,才能有效減緩氣候對健康的衝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果顯示,當氣溫在2天內上升達到6°~9°C,或升溫超過16°C時,缺血性中風發生機率將顯著升高2倍;當2日內氣溫驟降超過14°C時,則是出血性中風的風險同樣提高約2倍。
此外,當日最高氣溫超過35°C或低於16°C時,也與不同類型中風風險增加呈現關聯性,代表不論是平均溫度與氣溫波動,都可能誘發中風。相關研究成果已於4月發表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吳威德表示,民眾對於天氣的關注,多集中於寒流或熱浪本身,但這項研究證實溫差劇烈變化也會衝擊心血管系統,提醒民眾對此多加注意。
研究團隊並呼籲,政府未來可考慮將天氣預警與健康風險預警系統整合,特別是長者、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在季節交替或極端氣候期間加強相關監測與預防,才能有效減緩氣候對健康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