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不只會引起手足口病,新生兒若在出生前、後接觸病毒,可能引起敗血症、心肌炎重症,甚至致命。台北慈濟醫院最近搶救一名出生4天的男嬰,因周產期感染伊科11型腸病毒,病情一度急轉直下,所幸及早施打免疫球蛋白與支持性療法,1週後順利返家。
收治病例的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吳秉昇說,張小姐在懷孕36週又4天時發燒,隔日剖腹產下男嬰安安,寶寶原本狀況穩定,卻在第4天出現唇色發紺、發燒與活力下降等症狀,檢查結果顯示白血球與血小板低下、肝功能異常,高度懷疑周產期感染,進行核酸檢測後,證實感染伊科11型腸病毒,且併發敗血症、凝血障礙與心肌炎,立即轉入兒童加護病房。
吳秉昇指出,新生兒腸病毒傳染途徑包括產前經胎盤、產時接觸母體血液與糞便,或產後從家人與照顧者間感染,其中又以周產期感染最常見,若母親在生產前2週內感染腸病毒,寶寶尚未獲得母體抗體,病情常急遽惡化。
針對腸病毒,吳秉昇說,重症多來自伊科病毒或克沙奇B型病毒,新生兒感染後可能在數日內發展為全身性炎症反應,造成肝、腦、心等多重器官損傷,甚至出現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死亡率可高達2~5成。
吳秉昇表示,目前尚無核准的抗腸病毒藥物,早期辨識並立即施打免疫球蛋白,是提升治療效果的關鍵,其可協助中和病毒,並搭配呼吸、循環與肝功能等支持性療法,避免病情惡化。
吳秉昇提醒,目前雖有A71型疫苗上市,但新生兒感染多非此型,且大人感染症狀常不明顯,可能僅有發燒、肌肉痠痛、腸胃不適,故懷孕中後期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就醫以排除傳染風險,而家中如有寶寶,更應勤洗手、落實環境消毒,才能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秉昇指出,新生兒腸病毒傳染途徑包括產前經胎盤、產時接觸母體血液與糞便,或產後從家人與照顧者間感染,其中又以周產期感染最常見,若母親在生產前2週內感染腸病毒,寶寶尚未獲得母體抗體,病情常急遽惡化。
針對腸病毒,吳秉昇說,重症多來自伊科病毒或克沙奇B型病毒,新生兒感染後可能在數日內發展為全身性炎症反應,造成肝、腦、心等多重器官損傷,甚至出現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死亡率可高達2~5成。
吳秉昇表示,目前尚無核准的抗腸病毒藥物,早期辨識並立即施打免疫球蛋白,是提升治療效果的關鍵,其可協助中和病毒,並搭配呼吸、循環與肝功能等支持性療法,避免病情惡化。
吳秉昇提醒,目前雖有A71型疫苗上市,但新生兒感染多非此型,且大人感染症狀常不明顯,可能僅有發燒、肌肉痠痛、腸胃不適,故懷孕中後期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就醫以排除傳染風險,而家中如有寶寶,更應勤洗手、落實環境消毒,才能降低病毒傳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