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職棒大聯盟(MLB)本季甫開打,一款新型球棒「魚雷球棒(Torpedo Bat)」意外成為場內外話題焦點。這款由邁阿密馬林魚隊教練、擁有物理背景的Aaron Leanhardt所設計的球棒,打破傳統棒型思維,藉由重新配置重量、強化擊球甜蜜點,大幅提升打者的「紮實擊球」機率,也讓聯盟內外掀起激烈討論。
魚雷球棒爆紅 效能引發公平性爭議
魚雷球棒的迅速竄紅,主要因紐約洋基隊在對上釀酒人之戰狂轟全壘打,如Jazz Chisholm Jr.與Anthony Volpe皆使用這種新型球棒,引發轉播單位與媒體關注。據傳,這種球棒可增加容錯率,讓擊球更穩定、更有機會形成長打。
雖然魚雷球棒目前在規格上仍符合MLB對球棒的長度、直徑等規定,但多位球隊高層、教練與分析人士卻對它的公平性提出質疑。一名球團內部人士接受《CBS Sports》訪問時表示:「我覺得這種球棒未來會被禁用。聯盟遲早會基於公平競爭做出限制。」
球棒真能「改變比賽」?專家、教練各執一詞
有分析指出,魚雷球棒雖可能降低棒頭速度,但能讓擊球更集中於棒身有力區域。這種特性鼓勵打者更靠近本壘板,進而提高對內角球的打擊容忍度,使比賽更加偏向全壘打、三振與保送三個面向,削弱棒球傳統原有戰術細節。
一名球探坦言:「這根本是在鼓勵投手不要投好球。」有教練則憂心,若魚雷球棒普及,恐將破壞投打平衡、改變整體比賽節奏與觀賞性。
流行還是革命?魚雷球棒命運待觀察
事實上,MLB歷史上對球棒外型與功能的爭議早有前例。從「松焦油事件」、Bobby Cox的鋸齒棒爭議、Joe Torre曾質疑對手球棒尾端不合法,再到19世紀末針對球棒把手材質的規範,都反映出聯盟對此議題的高度敏感。
而回顧過去的創新球棒發展,也有如戰斧球棒(Axe Bat)、餅狀握把球棒等短暫流行後快速退場的案例。對此有球隊主管淡然表示:「我們球隊打擊那麼差,也許試試看這種球棒還比較有機會。」
儘管反對聲浪不小,但也有如楓木球棒(Maple Bat)那樣成功改變市場結構的前例。魚雷球棒是否能從一時話題成為主流工具,仍需時間驗證其實戰效益與選手接受度。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魚雷球棒的迅速竄紅,主要因紐約洋基隊在對上釀酒人之戰狂轟全壘打,如Jazz Chisholm Jr.與Anthony Volpe皆使用這種新型球棒,引發轉播單位與媒體關注。據傳,這種球棒可增加容錯率,讓擊球更穩定、更有機會形成長打。
雖然魚雷球棒目前在規格上仍符合MLB對球棒的長度、直徑等規定,但多位球隊高層、教練與分析人士卻對它的公平性提出質疑。一名球團內部人士接受《CBS Sports》訪問時表示:「我覺得這種球棒未來會被禁用。聯盟遲早會基於公平競爭做出限制。」
球棒真能「改變比賽」?專家、教練各執一詞
有分析指出,魚雷球棒雖可能降低棒頭速度,但能讓擊球更集中於棒身有力區域。這種特性鼓勵打者更靠近本壘板,進而提高對內角球的打擊容忍度,使比賽更加偏向全壘打、三振與保送三個面向,削弱棒球傳統原有戰術細節。
一名球探坦言:「這根本是在鼓勵投手不要投好球。」有教練則憂心,若魚雷球棒普及,恐將破壞投打平衡、改變整體比賽節奏與觀賞性。
流行還是革命?魚雷球棒命運待觀察
事實上,MLB歷史上對球棒外型與功能的爭議早有前例。從「松焦油事件」、Bobby Cox的鋸齒棒爭議、Joe Torre曾質疑對手球棒尾端不合法,再到19世紀末針對球棒把手材質的規範,都反映出聯盟對此議題的高度敏感。
而回顧過去的創新球棒發展,也有如戰斧球棒(Axe Bat)、餅狀握把球棒等短暫流行後快速退場的案例。對此有球隊主管淡然表示:「我們球隊打擊那麼差,也許試試看這種球棒還比較有機會。」
儘管反對聲浪不小,但也有如楓木球棒(Maple Bat)那樣成功改變市場結構的前例。魚雷球棒是否能從一時話題成為主流工具,仍需時間驗證其實戰效益與選手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