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早開始碰毒品,「第一次」成為「無數次」的風險愈大。國衛院分析2013~2016年教育部藥物濫用學生輔導資料,發現在台灣曾使用非法藥物的國中生中,近8成曾接觸愷他命,且4年內超過1/3再度使用而被通報,初次接觸後的重複使用率不容忽視。
針對這項研究,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陳娟瑜說,研究團隊以回溯性世代研究法分析資料,追蹤曾使用非法藥物的國中生4年,發現這群學生多數來自弱勢家庭,約1/3曾中輟,近1/9曾接受高風險家庭服務,皆遠高於一般青少年族群,同時觀察到,初次使用以3級與4級毒品如愷他命為主,但仍有近2成使用的是安非他命等1、2級毒品,顯示毒品進入青少年生活的樣態與風險不一。
值得注意的是,追蹤學生有35%曾因使用非法藥物再次被通報,而進一步分析可發現,高風險家庭介入服務有顯著的保護效果,能降低非法藥物使用風險達43%,但曾輟學者的非法藥物再通報風險仍提升46%。
團隊強調,家庭支持系統具有實質保護力,若能在青少年早期即介入輔導,對於降低後續使用與成癮機率的機會較大。此研究成果已於2025年1月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陳娟瑜指出,青少年毒品預防工作不應僅仰賴單一系統,必須由教育、社政與醫療體系共同介入,例如提供高風險家庭教育支持、強化中輟學生的毒品風險辨識等,並建立學校與家庭間的合作網絡;她也說,此研究已提交給衛福部作為政策規劃參考,未來將持續推動跨系統合作,降低毒品對青少年的長期傷害與社會成本。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值得注意的是,追蹤學生有35%曾因使用非法藥物再次被通報,而進一步分析可發現,高風險家庭介入服務有顯著的保護效果,能降低非法藥物使用風險達43%,但曾輟學者的非法藥物再通報風險仍提升46%。
團隊強調,家庭支持系統具有實質保護力,若能在青少年早期即介入輔導,對於降低後續使用與成癮機率的機會較大。此研究成果已於2025年1月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陳娟瑜指出,青少年毒品預防工作不應僅仰賴單一系統,必須由教育、社政與醫療體系共同介入,例如提供高風險家庭教育支持、強化中輟學生的毒品風險辨識等,並建立學校與家庭間的合作網絡;她也說,此研究已提交給衛福部作為政策規劃參考,未來將持續推動跨系統合作,降低毒品對青少年的長期傷害與社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