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健署最新公布2022年統計,攝護腺癌當年新增確診高達9062例,為男性癌症發生率第3高。醫師說,不少攝護腺癌患者怕術後尿失禁而延誤治療,而傳統手術1年後確實約有1成病人需使用護墊,但最新「雷式空間保留術」,術後1週即可有85%恢復控尿,1年更高達95%,明顯優於傳統手術,是早期個案治療新選擇。
新光醫院泌尿科主任何承勳表示,儘管攝護腺癌多發生於年長者,平均診斷年齡為73歲,但隨著治療進展,病人日益重視手術後的生活品質,而傳統手術雖可有效切除腫瘤,卻常因破壞與控尿相關的組織,引發術後尿失禁,據統計約有10%患者在術後1年仍須依賴護墊或紙尿褲,造成不小困擾。
何承勳指出,為改善此問題,「雷式空間保留術」(Retzius-Sparing RARP)改從膀胱與攝護腺後方進行手術,完整保留該空間的解剖結構,降低對尿道括約肌的干擾;他說明,雷式空間(Retzius Space)位於恥骨與膀胱之間,包含數個控制排尿功能的重要結構,例如恥骨攝護腺韌帶、Santorini靜脈叢與內盆腔筋膜等,這些都結構都常在傳統手術中被破壞,導致術後控尿困難。
研究顯示,患者經「雷式空間保留術」治療後,1週內恢復控尿成功率為85%,遠勝傳統術式的40%;術後1年則高達95%,同樣優於傳統手術的85%。
何承勳表示,引進「雷式空間保留術」後,病人皆反映術後恢復快速,白天外出不需依賴護墊,生活品質明顯改善;他強調,此術式特別適用於早期攝護腺癌患者,尤其是年輕病人,或是對生活品質要求較高者,但患者是否適合進行,仍須由醫師綜合評估腫瘤大小、位置與分期,並與病人充分討論後決定,若腫瘤接近括約肌,或病情已到晚期,仍需考量是否適合保留雷式空間。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何承勳指出,為改善此問題,「雷式空間保留術」(Retzius-Sparing RARP)改從膀胱與攝護腺後方進行手術,完整保留該空間的解剖結構,降低對尿道括約肌的干擾;他說明,雷式空間(Retzius Space)位於恥骨與膀胱之間,包含數個控制排尿功能的重要結構,例如恥骨攝護腺韌帶、Santorini靜脈叢與內盆腔筋膜等,這些都結構都常在傳統手術中被破壞,導致術後控尿困難。
研究顯示,患者經「雷式空間保留術」治療後,1週內恢復控尿成功率為85%,遠勝傳統術式的40%;術後1年則高達95%,同樣優於傳統手術的85%。
何承勳表示,引進「雷式空間保留術」後,病人皆反映術後恢復快速,白天外出不需依賴護墊,生活品質明顯改善;他強調,此術式特別適用於早期攝護腺癌患者,尤其是年輕病人,或是對生活品質要求較高者,但患者是否適合進行,仍須由醫師綜合評估腫瘤大小、位置與分期,並與病人充分討論後決定,若腫瘤接近括約肌,或病情已到晚期,仍需考量是否適合保留雷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