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攝護腺癌發生率為美國的1/7,死亡率卻是美國1/3,顯示早期偵測不足,易延誤治療。醫師表示,傳統切片檢查陽性率有限且風險較高,MRI融合技術成為臨床關注焦點,有助提升檢出率,更重要是減少不必要切片,降低患者壓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泰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樹衛表示,攝護腺癌初期幾乎無症狀,目前主要仰賴肛門指診與血中攝護腺特異抗原(PSA)作為篩檢依據,而根據國內外指引,50歲以上應每年接受檢查,有家族史者則建議自40或45歲開始。一般情況下,當PSA高於4 ng/ml或指診發現硬塊,便會安排切片檢查確認。

蔡樹衛指出,目前切片多採經直腸進行,在超音波引導下抽取10~20針不等組織檢體,然而當PSA值介於4~10 ng/ml時,切片陽性率僅約2成,卻有約1~3%的感染風險,甚至可能引發敗血症,且切片陰性但PSA仍偏高者,常需再次切片,身心負擔不小。

為改善此困境,「多參數磁振造影」(mpMRI)逐漸導入臨床,這項檢查可利用「前列腺成像報告與資料系統」(PI-RADS)將影像分級,等級愈高,癌變可能性愈大,若達4或5級,才建議進一步切片,可降低不必要檢查風險。

此外,MRI可進一步結合3D定位與影像融合技術,將病灶精準標示在超音波畫面中,醫師可在融合影像導引下進行切片,不再完全依靠經驗判斷,檢出率可提升至6~7成。

蔡樹衛也提到,目前較新的切片方式已由直腸改為「經會陰部」路徑,不僅可避開腸道細菌,也能降低感染機率,且國內已導入機械手臂手術系統,切片操作更穩定,病人承擔的風險更低。

蔡樹衛強調,MRI雖屬自費項目,但對PSA異常、反覆切片陰性的高風險族群而言,是提升診斷效率並減少併發症的有效工具,民眾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採用此技術,早期偵測、早期治療,才能有效降低死亡率。

攝護腺癌篩檢注意事項:

■50歲以上應每年檢查PSA與肛門指診,若有家族史建議從40歲開始。

■PSA值4~10 ng/ml切片陽性率僅約2成,可考慮MRI輔助篩檢以提升準確率。

■MRI融合切片技術可將陽性率提升至6~7成,減少不必要切片。

■採用會陰進針方式切片可降低感染機率,提升手術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