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週五(28)發生規模7.7強震,就連遠在泰國曼谷都感到強烈震感,但唯獨恰圖恰(Chatuchak)一棟興建中的高樓瞬間倒塌,再加上該大樓為泰國審計署新辦公大樓,由中國國有企業「中鐵十局」承建。事件曝光後,迅速在中國社群媒體上引發熱議,但相關討論僅持續數小時便遭到屏蔽,就連相關新聞亦被刪除。
這棟因為緬甸強震而傾塌的大樓位於曼谷洽圖洽區(Chatuchak),鄰近邦蘇中央車站與曼谷地鐵甘帕昂碧站,建案斥資21.36億泰銖(約新台幣20.8億元),也是泰國審計部未來的辦公室,去年4月才剛舉行封頂儀式,當時中鐵十局曾公開慶祝施工進展順利,然而不到一年即因地震倒塌。
根據泰媒《PBS Thai》報導,這棟大樓位於曼谷洽圖洽區(Chatuchak),鄰近邦蘇中央車站與曼谷地鐵甘帕昂碧站,建案斥資21.36億泰銖(約新台幣20.8億元),由泰國由合資企業ITD-CREC與中國中鐵十局(CREC 10)合資承包建設,從2020年開始動工,施工過程曾因疫情延誤,原定2026年完工,當前進度僅30%。
中鐵十局當時就曾發表新聞稿,慶祝大樓主結構順利封頂,並稱該大樓「將成為中鐵十局在泰國發展的一張名片」。然而,在事件曝光後,不少眼尖中國網友發現這篇慶祝文章已低調被刪。
此事件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引發廣泛討論,許多網友質疑「中鐵十局」的施工品質,認為事件損害「中國製造」的形象;另有部分意見則認為問題可能出在設計環節,並非施工單位的責任。然而,相關討論在持續短短數小時後,便幾乎在微博、百度等中國社群平台上消失,就連「中鐵十局」、「曼谷大樓倒塌」等關鍵字都慘遭「河蟹」,搜尋結果已經全遭消音,點開相關搜尋只會顯示「未找到相關結果」或「您訪問的頁面不存在」。
此外,就連中國媒體的相關報導也被噤聲,包括《上觀新聞》、《澎湃新聞》等中國媒體的相關報導亦被刪除或無法存取,僅剩部分轉載內容仍可查閱。例如,《界面新聞》報導曾提及「中鐵十局」的承建背景,但其來源《鳳凰網》的原始報導已被移除。
對於此次倒塌事故,泰國曼谷市長查察(Chadchart Sittipunt)接受台媒報導時也表示,倒塌原因尚不明確,仍需等待進一步調查,而當記者詢問「為何此次地震影響曼谷眾多建築,唯獨這棟大樓倒塌」時,市長更直言「這是個好問題」。
泰國防災減災廳廳長蘇里亞猜(Suriyachai Rawiwan)週六一早向媒體表示,已經在廢墟當中偵測到15個人的生命徵象,但救援行動並不容易,因有些人被困在3公尺深的地方,現在救援團隊想辦法送水和食物給這些人,希望在黃金72小時內把人救出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泰媒《PBS Thai》報導,這棟大樓位於曼谷洽圖洽區(Chatuchak),鄰近邦蘇中央車站與曼谷地鐵甘帕昂碧站,建案斥資21.36億泰銖(約新台幣20.8億元),由泰國由合資企業ITD-CREC與中國中鐵十局(CREC 10)合資承包建設,從2020年開始動工,施工過程曾因疫情延誤,原定2026年完工,當前進度僅30%。
中鐵十局當時就曾發表新聞稿,慶祝大樓主結構順利封頂,並稱該大樓「將成為中鐵十局在泰國發展的一張名片」。然而,在事件曝光後,不少眼尖中國網友發現這篇慶祝文章已低調被刪。
此事件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引發廣泛討論,許多網友質疑「中鐵十局」的施工品質,認為事件損害「中國製造」的形象;另有部分意見則認為問題可能出在設計環節,並非施工單位的責任。然而,相關討論在持續短短數小時後,便幾乎在微博、百度等中國社群平台上消失,就連「中鐵十局」、「曼谷大樓倒塌」等關鍵字都慘遭「河蟹」,搜尋結果已經全遭消音,點開相關搜尋只會顯示「未找到相關結果」或「您訪問的頁面不存在」。
此外,就連中國媒體的相關報導也被噤聲,包括《上觀新聞》、《澎湃新聞》等中國媒體的相關報導亦被刪除或無法存取,僅剩部分轉載內容仍可查閱。例如,《界面新聞》報導曾提及「中鐵十局」的承建背景,但其來源《鳳凰網》的原始報導已被移除。
對於此次倒塌事故,泰國曼谷市長查察(Chadchart Sittipunt)接受台媒報導時也表示,倒塌原因尚不明確,仍需等待進一步調查,而當記者詢問「為何此次地震影響曼谷眾多建築,唯獨這棟大樓倒塌」時,市長更直言「這是個好問題」。
泰國防災減災廳廳長蘇里亞猜(Suriyachai Rawiwan)週六一早向媒體表示,已經在廢墟當中偵測到15個人的生命徵象,但救援行動並不容易,因有些人被困在3公尺深的地方,現在救援團隊想辦法送水和食物給這些人,希望在黃金72小時內把人救出來。
更多「緬甸7.7強震」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