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歲的林先生飽受左腳踝疼痛困擾,每走一步路都感到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到醫院檢查,發現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伴隨骨刺,病情已進入晚期,經醫師建議進行最新的「全人工踝關節置換術」,術後半年不僅擺脫疼痛,行走能力也明顯改善,重回正常生活。
收治病例的奇美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羅勝彬說,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不是老人專屬疾病,發生率雖僅約1%,遠低於膝關節或髖關節炎,患者卻多為年輕族群,以18~44歲居多,其正值人生重要階段,工作及家庭負擔較重,踝關節疾病帶來的影響更加明顯。
羅勝彬指出,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通常是因創傷引起,約三分之二的病人曾有踝關節骨折病史,另三分之一則與慢性韌帶不穩定相關;踝關節炎病程進展速度快,從初期發展至末期通常只需10~20年,患者可能因此迅速喪失關節功能,造成生活不便。
目前針對晚期踝關節炎病人,傳統治療是進行踝關節融合術,透過固定關節來消除疼痛,特別適合年輕及重勞力工作者,但有其缺點,例如術後行走姿勢恐不自然,可能難以快走、快跑,蹲踞動作也會受限,爬樓梯、陡坡時更明顯,這可能導致鄰近關節過度負擔,甚至提前退化,相較下全人工踝關節置換在術能保留踝關節活動度,病人術後行走更自然,生活品質也更好。
近年國際間採用全人工踝關節置換的比例逐漸增加,2024年7月起健保也將此項手術納入給付,使更多患者得以受益。羅勝彬建議,民眾若有踝關節疼痛,應儘早找足踝專科醫師評估,依照自身生活需求與關節狀態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有效擺脫疼痛,輕鬆邁向新人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羅勝彬指出,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通常是因創傷引起,約三分之二的病人曾有踝關節骨折病史,另三分之一則與慢性韌帶不穩定相關;踝關節炎病程進展速度快,從初期發展至末期通常只需10~20年,患者可能因此迅速喪失關節功能,造成生活不便。
目前針對晚期踝關節炎病人,傳統治療是進行踝關節融合術,透過固定關節來消除疼痛,特別適合年輕及重勞力工作者,但有其缺點,例如術後行走姿勢恐不自然,可能難以快走、快跑,蹲踞動作也會受限,爬樓梯、陡坡時更明顯,這可能導致鄰近關節過度負擔,甚至提前退化,相較下全人工踝關節置換在術能保留踝關節活動度,病人術後行走更自然,生活品質也更好。
近年國際間採用全人工踝關節置換的比例逐漸增加,2024年7月起健保也將此項手術納入給付,使更多患者得以受益。羅勝彬建議,民眾若有踝關節疼痛,應儘早找足踝專科醫師評估,依照自身生活需求與關節狀態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有效擺脫疼痛,輕鬆邁向新人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