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崛起已成為科技業的一大趨勢,不但帶動產業轉型,人才需求也出現位移,在台灣,理工科系的畢業生起薪超車文組,讓教育界「重理工、輕人文」現象加速失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主任許志明觀察,理工科凌駕於人文學院或者是文科現象已經持續多年,可能因為少子化關係讓這現象更加明顯,大家看到部分老牌私校招生率下降,去年雖然止血,但招生人數仍然下滑,世新是還不錯,幾乎都滿招,是因為校方有凸顯特色,要承認、面對理工凌駕於人文,校方要突顯特色讓考生可以看見,在這麼多的競爭者脫穎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許志明提到,私校因為有教育部學費補助,跟非頂尖國立大學競爭就拉近,學生會思考要國立大學頭銜、科系不符合社會需求、興趣,還是要考慮私大熱門科系、社會所需要的,畢業後方便就業以前沒有學費補助的時候,大家會先考慮國立大學,學費比私校低,可是現在雙方因為補助拉近,考生認為不一定要去國立大學,寧可選擇符合興趣的私立大學科系就讀。

▲網友透過數據跑出大學科系比例,發現理工科系的男女比例失衡非常嚴重。(示意圖/取自Pixabay)
▲大家常認為文組發展比較不好。(示意圖/取自Pixabay)
1111人力銀行職涯發展顧問、Xchool跨域素養教育協會秘書長陳坤平指出,大家常認為文組發展比較不好,就數據上來說,新鮮人期待的起薪約3.6萬元,文組就業起薪平均約為3.3萬元,理組起薪則平均約為3.7萬元,單看起薪相差4000元,可是這數字已經比5年前、10年前都更小,還有越來越小的趨勢,工作5年後更是趨同,起薪文組確實比較落後,但長遠來看還是要看個人能力。

陳坤平指出,文組學生若要保持競爭力,理組學生相對課較多,文組學生必修相對較少,就比較有空間多修跨領域課程,就有研究追蹤文組跨領域學生久了之後,月薪可以到8.5萬元以上。

陳坤平觀察,最近選系時,許多考生想選文組,卻與家長意見相左,可是對文組學生來說,切入點要看系上有無其他資源、進階學程,有不同學院,或者是相關跨領域學程,或者是選修,再進一步,許多大學轉系名額越來越多,以台大為例,許多系都有開放名額轉系,輔系也是一條路,或者是「A系進B系出」等,過去也常有人說「理組選系、文組選校」,選校在於不只選學校,還有城市與周邊資源、社群,這都是幫助學生跟職場與緊密對接,這是文組學生優勢。

陳坤平分享,有人認為「要選學校,校名跟著你一輩子」,可是這句話「對也不對」,如果學生已經有產業實戰經驗,或者是工作實際的作品集,校名影響力不會這麼高,文組學生希望為自己加分,除了畢業證書,作品集預備好,也可以經營自媒體,分享戰績,就會有助於求職。

陳坤平說明,許多學生填備審資料時,遇到就讀動機與學習規劃會不知所措,或是沒有該領域的從業者可以詢問,過去認識一個職業可能單從人力銀行看起薪、性向測驗連結,就可以借用AI工具協助問答。

另外1111人力銀行推出落點分析網站,今年導入AI模型和數據分析工具,結合AI大數據運算技術,利用機器學習模型來分析歷年升學數據,可以即時更新資料庫,陳坤平也建議學生可以多次使用系統,即時更新數據增加精準度。

至於文組工作機會多集中於北部,南北發展失調,陳坤平坦言,像是媒體業、文創業,的確產業聚落集中在北部,南部相對比較少,也多集中在直轄市,對於許多科系畢業生來說,也許可以想長遠一點,多修跨領域課程,在選工作上可以有更多選擇,更可能可以遠端工作、業務,跨越城市限制。

填志願是人生重要時刻,但別因此家庭革命!陳坤平建議,可以多了解大學學制、改變,很多大學是越來越自由的,可以同時滿足家長與學生想要的,現在也是自學的時代,要學習不一定要在學校內學,可能在外面、線上都有資源,都有助於家庭溝通。

陳坤平鼓勵大家從更多層面思考,許多考生可能會有「假性興趣」,高中修過課就覺得很喜歡,但讀這科系就要深入接觸,甚至可能要以此為業,大家判斷時可以思考是否面對很強壓力或是無人逼迫時,還是很有興趣、自主深入學習,會比較貼近興趣,若是興趣不明的學生,可以從不排斥的科系選起,進入大學後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