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美國職籃(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例行賽進入尾聲,本季MVP之爭也進入白熱化階段,根據目前數據分析與賭盤變化來看,丹佛金塊Nikola Jokic與奧克拉荷馬雷霆Shai Gilgeous-Alexander(SGA)兩人形成勢均力敵的對抗態勢。不過,即便Jokic表現依舊穩定,卻可能面臨痛失MVP的局面。外界普遍認為這是「選舉疲勞(Voter fatigue)」所致,但實際統計顯示,真正的關鍵恐怕是來自SGA與雷霆更為強勢的團隊戰績。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Jokic連莊MVP? MVP戰局已有所變化

根據最新的Estimated RAPTOR WAR數據,Jokic與SGA之間的差距僅有0.5勝。特別是在Jokic因傷缺席前的一週,兩人更幾乎並列為最有價值球員。不過在FanDuel最新釋出的隱含賠率中,Jokic的支持度已出現明顯下滑,市場開始傾向SGA將成為本季MVP。

這讓許多人直覺聯想到「選舉疲乏」效應,也就是選票群體對於連莊球員的審美疲勞。Jokic過去四年內三度拿下MVP,若今年再度獲獎,將成為史上少數四度稱王的超級球星,甚至連Magic Johnson與Larry Bird都未能達成。不過,實際數據卻給出了相反的答案。

模型分析顛覆直覺 衛冕者更容易連莊

根據分析者統計1979-80賽季以來歷屆MVP候選人的表現,包含Estimated RAPTOR WAR、球隊勝率、與前一年相比的勝率變化,以及是否為衛冕MVP等條件,透過邏輯回歸模型檢視,結果顯示「曾獲得MVP」以及「是衛冕MVP」的身份,反而對票選結果具有正向幫助。

以本季Jokic為例,假設他的WAR為18.1、勝率為63.8%、比前一年下滑5.7%,在模型中「衛冕MVP」的變數帶來的正向效益,與勝率變化的權重相當,說明其影響力不可小覷。

進一步加入每36分鐘的得分、助攻率、籃板率、Defensive RAPTOR等變數後,也發現雖然得票偏好進攻型球員,但「MVP經歷」依舊是正向加分項。甚至建立衛冕MVP與對照組(WAR與勝率類似者)比較後,前者奪獎率為28.6%,遠高於對照組的24.4%,證實所謂的選票疲乏,實際在數據中並不明顯。

痛失MVP的關鍵:戰績差距難以彌補

若並非選票倦怠使Jokic失勢,那關鍵因素究竟是什麼?答案在於丹佛金塊目前的戰績明顯落後奧克拉荷馬雷霆。根據最新戰績,雷霆比金塊多贏了12.5場,而「最佳球隊的最佳球員」始終是選票投向的重要邏輯依據。

雖然Jokic的隊友整體實力不及SGA所率領的年輕雷霆,但在投票者眼中,球隊戰績仍是重要參考依據。這也凸顯Jokic的價值:即便金塊戰績居後,他仍以一己之力維持MVP等級的數據與影響力,無疑仍是聯盟頂尖球星之一。

即便選舉疲乏偶有案例出現,例如NFL中的Lamar Jackson,但放在NBA歷史背景下卻不成立。69屆MVP票選中,有33次由同一球員連莊,比例達到48%。NBA本就是王朝與傳奇並存的聯盟,而MVP自然也體現「王者續強」的本質。

因此,若Jokic本季最終未能衛冕MVP,不該怪罪選票疲乏,而是SGA與雷霆的整體戰力與聯盟地位,已經壓倒性地超越其他競爭者。

▲奧克拉荷馬雷霆「SGA」Shai Gilgeous-Alexander與率隊打出聯盟頂尖戰績,強勢挑戰Jokic,成為本季MVP最大競爭者。(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奧克拉荷馬雷霆「SGA」Shai Gilgeous-Alexander與率隊打出聯盟頂尖戰績,強勢挑戰Jokic,成為本季MVP最大競爭者。(圖/美聯社/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