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後疫情時代後,不少企業要求員工回到辦公室,重拾往返公司的生活。不過隨著企業加強對混合辦公模式的管控,Z世代正面臨難題,也就是該如何「裝忙」,透過大聲地敲打鍵盤、假裝開會等,讓自己看起來夠忙碌,才能讓老闆認為自己有在做事。不過「裝忙」現象這並非單純是年輕人的壞毛病,也可能代表著企業與員工間的溝通問題。
根據衛報等外媒報導,在新冠疫情陰霾消散後,越來越多企業展開「重返辦公室」(RTO)政策,要求旗下員工回到公司工作。亞馬遜(Amazon)從去年9月開始,要求所有員工每週需到辦公室工作五天,高盛(Goldman Sachs)、戴爾(Dell)、康泰納仕(Condé Nast)和《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等公司也發布了類似政策。
許多年輕上班族剛踏入職場時,正好碰上疫情期間的遠距辦公,因此這可能是他們第一次被要求固定通勤到辦公室,而非按照自己的節奏在家完成工作。如今,他們身處於同事與高層的環繞之中,必須學會用視覺上的忙碌來表現自己在工作。
約莫30年前播出的喜劇《歡樂單身派對》(Seinfeld)中的角色喬治‧科斯坦薩(George Costanza)在劇中提出了一個理論:「要看起來總是很煩躁」,這樣「人們就會覺得你很忙」。
美國商業雜誌《財星》(Fortune)近期刊登了一篇文章,也提到「老闆們要小心」,「Z世代正興起『裝忙』(taskmasking)伎倆」,形容年輕人「會特別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很忙碌,但實際上幾乎沒在工作」。
衛報報導提到,「裝忙」的其中一種方式,是在辦公室裡快步走動,手上拿著筆電或文件夾,就像在影集《白宮風雲》(The West Wing)裡演出的走路談話場景一樣。另一種方式則是敲鍵盤時發出很大的聲音,就像心情不好的監理站員工一樣,即便打出來的文字內容與工作無關。
曾經在科技業工作的內容創作者兼作家賈奇( Gabrielle Judge)說道,「很多人明明只是去吃午餐,卻讓自己看起來很忙碌,或者整天戴著AirPods,讓別人以為他們正在開會。還有人會一直盯著電腦螢幕,假裝自己很專注。」
即使是去休息區喝咖啡或在茶水間聊天,只要談論的是工作而不是昨晚的球賽或頒獎典禮,也算是「裝忙」的表現。賈奇表示,「你可以和某人聊點工作的事,讓自己看起來很忙。其實,辦公室裡有很多表演性的工作行為。」
不過對於年輕人來說,「裝忙」有時候是在職場中的生存本能,辦公室文化中,員工往往有著必須「看起來很忙」的壓力,以避免受到批評或審查。尤其近年工作變得更難找,使得年輕人無法冒著找不到下一份工作的風險辭職。
而隨著越來越多上班族將瑣碎的工作外包給人工智慧(AI),「裝忙」更加盛行,人們將有更多時間用來假裝忙碌,例如在茶水間聊得更大聲,或者更加賣力地敲鍵盤。
收緊對員工管束非解方
老闆們可能也早已察覺到這個情況。2021年一項研究發現,80%的公司會監控遠端或混合辦公的員工,許多企業使用專門的軟體來追蹤員工的線上活動、地理位置和鍵盤輸入次數。《連線》(Wired)雜誌指出,這種監控甚至延伸到了辦公室內部,現在有許多新技術,例如動作感測器、光線強度監控器和濕度感應器,讓老闆可以監視特定房間或辦公桌的使用狀況。
不過要解決「裝忙」問題,還得讓企業從制度及員工溝通方面著手。企業內部溝通公司Redefining Communications創辦人兼執行長菲爾德(Jenni Field)表示,「無論在辦公室或家中,離開工作崗位和低效率都可能存在。只要人們不想要工作,他們就不會工作。」她進一步指出,「如果要人們待在辦公室,需要除了實際現身外的其他明確目的,尤其是工作可以在家完成的情況下。如果沒有明確目的,領導者需要和員工一起努力,重新定義實體出勤工作應該是什麼樣子,從根本解決裝忙的原因。」
曾在谷歌(Google)和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的人資部門工作多年的格羅斯(Cierra Gross)認為,「裝忙」反映出更深層的問題,即企業在招聘、人才管理和人力規劃方面的缺陷。尤其是雇主強迫員工回辦公室,往往只是為了「做做樣子」。格羅斯創辦人資顧問公司「Caged Bird HR」,專門幫助員工處理職場騷擾與歧視問題。
格羅斯說,「在每間公司裡,都一定會有人想辦法鑽系統漏洞。許多人認為『裝忙』是低績效員工的行為,但高績效員工在迅速完成工作後,也可能會選擇這麼做。」
目前,「裝忙」仍然是員工爭取某種自主權的方式。賈奇表示,「Z世代是在遠端學習與成長的,他們在家裡完成了許多人生的重要里程碑,因此,『工作只能在辦公室完成』這種想法,對他們來說根本不合理。」賈奇認為,「裝忙」的興起,正反映出人們對於這種規定的無奈與不滿。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年輕上班族剛踏入職場時,正好碰上疫情期間的遠距辦公,因此這可能是他們第一次被要求固定通勤到辦公室,而非按照自己的節奏在家完成工作。如今,他們身處於同事與高層的環繞之中,必須學會用視覺上的忙碌來表現自己在工作。
約莫30年前播出的喜劇《歡樂單身派對》(Seinfeld)中的角色喬治‧科斯坦薩(George Costanza)在劇中提出了一個理論:「要看起來總是很煩躁」,這樣「人們就會覺得你很忙」。
美國商業雜誌《財星》(Fortune)近期刊登了一篇文章,也提到「老闆們要小心」,「Z世代正興起『裝忙』(taskmasking)伎倆」,形容年輕人「會特別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很忙碌,但實際上幾乎沒在工作」。
衛報報導提到,「裝忙」的其中一種方式,是在辦公室裡快步走動,手上拿著筆電或文件夾,就像在影集《白宮風雲》(The West Wing)裡演出的走路談話場景一樣。另一種方式則是敲鍵盤時發出很大的聲音,就像心情不好的監理站員工一樣,即便打出來的文字內容與工作無關。
曾經在科技業工作的內容創作者兼作家賈奇( Gabrielle Judge)說道,「很多人明明只是去吃午餐,卻讓自己看起來很忙碌,或者整天戴著AirPods,讓別人以為他們正在開會。還有人會一直盯著電腦螢幕,假裝自己很專注。」
即使是去休息區喝咖啡或在茶水間聊天,只要談論的是工作而不是昨晚的球賽或頒獎典禮,也算是「裝忙」的表現。賈奇表示,「你可以和某人聊點工作的事,讓自己看起來很忙。其實,辦公室裡有很多表演性的工作行為。」
不過對於年輕人來說,「裝忙」有時候是在職場中的生存本能,辦公室文化中,員工往往有著必須「看起來很忙」的壓力,以避免受到批評或審查。尤其近年工作變得更難找,使得年輕人無法冒著找不到下一份工作的風險辭職。
而隨著越來越多上班族將瑣碎的工作外包給人工智慧(AI),「裝忙」更加盛行,人們將有更多時間用來假裝忙碌,例如在茶水間聊得更大聲,或者更加賣力地敲鍵盤。
收緊對員工管束非解方
老闆們可能也早已察覺到這個情況。2021年一項研究發現,80%的公司會監控遠端或混合辦公的員工,許多企業使用專門的軟體來追蹤員工的線上活動、地理位置和鍵盤輸入次數。《連線》(Wired)雜誌指出,這種監控甚至延伸到了辦公室內部,現在有許多新技術,例如動作感測器、光線強度監控器和濕度感應器,讓老闆可以監視特定房間或辦公桌的使用狀況。
不過要解決「裝忙」問題,還得讓企業從制度及員工溝通方面著手。企業內部溝通公司Redefining Communications創辦人兼執行長菲爾德(Jenni Field)表示,「無論在辦公室或家中,離開工作崗位和低效率都可能存在。只要人們不想要工作,他們就不會工作。」她進一步指出,「如果要人們待在辦公室,需要除了實際現身外的其他明確目的,尤其是工作可以在家完成的情況下。如果沒有明確目的,領導者需要和員工一起努力,重新定義實體出勤工作應該是什麼樣子,從根本解決裝忙的原因。」
曾在谷歌(Google)和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的人資部門工作多年的格羅斯(Cierra Gross)認為,「裝忙」反映出更深層的問題,即企業在招聘、人才管理和人力規劃方面的缺陷。尤其是雇主強迫員工回辦公室,往往只是為了「做做樣子」。格羅斯創辦人資顧問公司「Caged Bird HR」,專門幫助員工處理職場騷擾與歧視問題。
格羅斯說,「在每間公司裡,都一定會有人想辦法鑽系統漏洞。許多人認為『裝忙』是低績效員工的行為,但高績效員工在迅速完成工作後,也可能會選擇這麼做。」
目前,「裝忙」仍然是員工爭取某種自主權的方式。賈奇表示,「Z世代是在遠端學習與成長的,他們在家裡完成了許多人生的重要里程碑,因此,『工作只能在辦公室完成』這種想法,對他們來說根本不合理。」賈奇認為,「裝忙」的興起,正反映出人們對於這種規定的無奈與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