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後,決心進一步打擊中國進口,推動美國產業自給自足,並大幅限制企業透過第三國轉運中國商品的「中國+1」(China plus one)貿易模式。他的政策包含提高中國商品關稅,並加強對越南等國的貿易檢查,這些國家往往是中國商品的中轉站。此舉將重新塑造全球供應鏈,可能促使美國與盟國更緊密合作,而印度則有望成為主要受益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川普第二任期開始短短7個星期內,已兩度提高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額外增加20%,這遠超市場預期。他的打擊範圍包括「中國+1」模式,這項模式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已使許多企業轉移生產基地,以降低中國勞動成本上升與美中地緣政治風險的影響,但全球供應鏈依然高度依賴中國。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2017年至2024年間,中國在美國進口商品中的市場份額雖從21.4%下降至13.4%,中國在全球商品出口中的份額反而從12.7%升至14.2%。顯示出雖然美國降低對中國商品的依賴,中國仍在全球貿易中占據關鍵地位。

根據《路透社》報導,川普延續第一任期的貿易戰策略,試圖減少美國對中國商品的依賴,並在關鍵戰略產業建立更穩固的自給自足體系。但與過去不同的是,他這次特別鎖定企業透過第三國轉運中國商品的灰色貿易手法,試圖封堵漏洞,這可能導致全球供應鏈出現劇烈震盪。

中國製造的許多商品仍透過第三國轉運至美國,這些國家往往僅進行少量加工。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4年間,美國自越南進口的商品成長三倍,達到1,370億美元。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指出,越南在電信、音響錄音設備、家具、鞋類等領域的進口份額大幅增加,顯示越南成為中國商品轉運的重要據點。但根據野村證券的研究,越南的國內增值率在2010年至2020年間下降5%,來到50%,相較之下,印度、馬來西亞與墨西哥的數據則維持穩定或上升,顯示越南在「中國+1」模式下的加工增值非常有限。

川普政府已開始嚴格審查這類貿易行為。他在上任首日即發布備忘錄,要求修改工業供應鏈關稅,以杜絕企業透過第三國規避關稅的行為。越南成為美國特別關注的國家,因為其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甚至被視為「中國商品的後門」。然而,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限制也影響到其盟國,例如墨西哥目前正在考慮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並對中國鋼鐵展開反傾銷調查,以向美國釋出善意。墨西哥總統承認,必須優先考量美國的經濟利益。此外,川普的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也表示,加拿大應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以保護北美市場免受中國商品湧入的衝擊。

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影響深遠。野村證券首席亞洲經濟學家瓦爾瑪(Sonal Varma)分析,目前川普的政策方向仍不夠明確,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1」模式將以不同形式發展。美國希望將製造業帶回國內,並集中發展鋼鐵、鋁業、製藥、汽車、高科技產品如半導體等戰略產業。而對於低端製造業,川普則可能選擇從對中國依賴較少的國家進口商品。

在這波變局中,越南可能會是最大受害者,因為越南一直是中國貿易與投資的主要受益者,許多企業已在東南亞建立生產基地,例如三星(Samsung)與Nike都在越南有大量投資,印度則可能從中受益。根據印度產業促進和內部貿易部數據,自2000年以來,美國占印度外國直接投資的10%,僅次於避稅天堂貝里斯與新加坡。此外,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2月訪美時,雙方達成協議,計畫在2025年秋季前完成首階段貿易協定,並目標在2030年前實現5,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5兆元)的雙邊貿易額。雖然印度仍高度依賴中國零組件,但近年來已積極吸引美國投資,提升其製造業實力。

瓦爾瑪警告,要完全將中國排除在供應鏈之外並非易事。他形容這場貿易戰如同「打地鼠」,當政策制定者封鎖一個漏洞,企業總會找到新的方式繞過限制。因此,美國可能會選擇建立一條更加明確的供應鏈隔離機制,以降低對中國零組件的依賴,確保國內關鍵產業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