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表示,肥胖恐提高超過200種疾病的風險,死亡率也會上升,但台灣成人每2人中有1人體重超標,超過千萬名成人有體重問題,且兒童肥胖趨勢明顯,20%甚至已有中等程度以上脂肪肝,有的甚至已肝纖維化,呼籲民眾平常一定要控制體重,以免健康破防。
對於台灣肥胖問題嚴重,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認為,關鍵在於多數國人對肥胖認知不足,尤其部分BMI超標者自認「有肉、可愛」,加上身體沒有明顯不適,於是更加輕忽,但若持續放任脂肪堆積,罹患各種慢性病、甚至癌症的風險勢必大增。
研究顯示,若肥胖10年,心臟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和骨關節炎的發病率幾乎是肥胖5年者的2倍,另有研究發現,BMI 若達30~35,平均壽命將減少3年,而BMI若到40~50,壽命更將減少8~10年。
此外,台灣兒科醫學會兒科研究委員會委員林裕誠說,兒童肥胖可能影響心理健康及社交學習,還會增加代謝性症候群、脂肪肝、糖尿病及睡眠呼吸中止症等風險,且有研究指出,台灣約20%的肥胖兒童已有中等程度以上的脂肪肝,並伴隨肝指數異常,甚至出現肝纖維化,國人絕對不能輕忽。
林裕誠也說,兒童肥胖可能影響第二性徵發育,例如女孩乳房、陰毛發育及初經等皆恐提早,進而影響最終身高,因此維持健康體位應及早開始,特別是3~6歲為培養正確飲食習慣的黃金階段,家長要特別注意,以免未來發展為成人肥胖。建議與協助。
林文元指出,要判斷成人是否肥胖有BMI、腰圍這2個基本評估方式,前者計算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若大於等於24為過重、27為肥胖;腰圍則以肋骨下緣、骨盆上緣的腹部中線為測量位置,女性超過80公分、男性超過90公分即為肥胖。
至於兒童體位評估,由於仍處於成長階段,則需對照年齡與性別對應的BMI標準,以確保評估準確性。
林文元說明,肥胖者減5%體重,即可使三高、糖尿病與脂肪肝的威脅下降,減重10%則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與退化性關節炎機率,減重達15%更能降低心臟衰竭及心血管死亡率,還能延緩第2型糖尿病發生,提醒民眾及早對肥胖採取行動,盡量維持正常體位才能確保健康。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顯示,若肥胖10年,心臟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和骨關節炎的發病率幾乎是肥胖5年者的2倍,另有研究發現,BMI 若達30~35,平均壽命將減少3年,而BMI若到40~50,壽命更將減少8~10年。
此外,台灣兒科醫學會兒科研究委員會委員林裕誠說,兒童肥胖可能影響心理健康及社交學習,還會增加代謝性症候群、脂肪肝、糖尿病及睡眠呼吸中止症等風險,且有研究指出,台灣約20%的肥胖兒童已有中等程度以上的脂肪肝,並伴隨肝指數異常,甚至出現肝纖維化,國人絕對不能輕忽。
林裕誠也說,兒童肥胖可能影響第二性徵發育,例如女孩乳房、陰毛發育及初經等皆恐提早,進而影響最終身高,因此維持健康體位應及早開始,特別是3~6歲為培養正確飲食習慣的黃金階段,家長要特別注意,以免未來發展為成人肥胖。建議與協助。
林文元指出,要判斷成人是否肥胖有BMI、腰圍這2個基本評估方式,前者計算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若大於等於24為過重、27為肥胖;腰圍則以肋骨下緣、骨盆上緣的腹部中線為測量位置,女性超過80公分、男性超過90公分即為肥胖。
至於兒童體位評估,由於仍處於成長階段,則需對照年齡與性別對應的BMI標準,以確保評估準確性。
林文元說明,肥胖者減5%體重,即可使三高、糖尿病與脂肪肝的威脅下降,減重10%則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與退化性關節炎機率,減重達15%更能降低心臟衰竭及心血管死亡率,還能延緩第2型糖尿病發生,提醒民眾及早對肥胖採取行動,盡量維持正常體位才能確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