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Apple)官網被英國媒體揭露,部分充電配件被可能含有「雙酚A(BPA)」,引起消費者關注。但「雙酚A」到底是不是致癌物?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向《NOWnews》表示,目前尚未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歸類為「致癌物」,對人體的影響仍在研究中,現階段可以確定的是雙酚A屬於低毒性物質,為內分泌干擾物質,長期暴露可能影響健康,建議還是應該避免接觸。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居家防疫的必備糧食除了泡麵以外,罐頭也是人人存貨搜刮的食物之一。(圖/Shutterstock)
▲罐頭內緣的塑膠膜,如果遇到高溫、酸性物質的狀況下可能會有微量雙酚 A 釋放。(圖/Shutterstock)
🟡雙酚A主要是用在什麼地方?

雙酚A(BPA)被廣泛應用於塑膠製品和食品包裝材料的化學物質。顏宗海醫師指出,最常見用於食物容器,像是運動水壺、奶瓶、罐頭內襯、補牙材料等,目前已全面禁用於嬰兒奶瓶。在正常使用下,雙酚 A 不會溶出,但於極端酸性、鹼性或高溫下,雙酚 A 才可能會微量釋放。

🟡雙酚A對人體會有哪些危害?

顏宗海醫師表示,雙酚A確實具有毒性,但屬於低毒性物質,有輕微的女性荷爾蒙作用,流行病學指出,長時間接觸雙酚 A,會增加心臟血管疾病、肥胖、胰島素抗性、生殖障礙、慢性腎臟病、出生缺陷與發展障礙、呼吸道疾病、肝臟疾病、孩童輕微智能障礙、癌症等可能有關連。

🟡雙酚A是致癌物質嗎?

雙酚 A 於人體內半衰期只有 6 小時,因此不容易於體內累積。顏宗海醫師解釋,目前可能有些研究發現會對動物產生癌病變,但國際權威的癌症研究機構(IARC)目前並未被分級雙酚 A,以民眾最在乎的一級致癌物質(對人類確定有致癌性)來看,雙酚 A目前沒有被歸類進去。儘管雙酚A沒有被定義為致癌物,但依舊是有毒物質,部分研究顯示雙酚A與內分泌干擾有關,因此多國已經進行管制,像是台灣也禁止用於嬰兒奶瓶。

🟡日常生活如何避免接觸雙酚A?

醫師提醒,雖然雙酚A的致癌性還沒有被定義,但已被證實為內分泌干擾物質,長期暴露可能影響健康。日常生活應該避免使用含雙酚A的塑膠製品,可以在塑膠製品上看到「7」或「PC(聚碳酸酯)」,避免高溫加熱或是裝酸性物質,或改用玻璃、不鏽鋼、陶瓷等材質的取代塑膠製品,給小孩的水壺、奶瓶等挑選有標示「BPA Free」的產品,且吃東西前一定要洗手,女性懷孕期間應避免補牙,以免影響胎兒。

▲有事沒事多喝水? 醫:短時間大量飲水恐水中毒。示意圖。(pixabay圖庫)
▲建議給小孩的水壺、奶瓶應該選擇「BPA Free」,避免讓孩子接觸雙酚A而干擾內分泌。(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