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國曆3月5日或者6日是二十四節氣當中「驚蟄」,今年「驚蟄」為3月5日,但時間還沒到,4日深夜就落下超大巨雷聲,讓不少民眾深夜都嚇一跳,究竟這個節氣有什麼重要涵義、正確唸法以及驚蟄之前就打雷又代表什麼?《NOWnews》特別整理相關資訊,提供民眾一文看懂!巧合的是,去年的同時段天氣,竟然也跟今年幾乎有同樣情況,顯見春天的天氣實在難以捉摸。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4節氣「驚蟄」意思是什麼?正確讀音、含義曝光

驚蟄是傳統二十四節氣當中第三個節氣,是在每年國曆3月5日或6日,今年則是在3月5日,其正確讀音為「驚蟄(音同摺)」,這個「蟄」代表的是動物昆蟲自入冬以來即藏伏土中,不飲不食,而到了「驚蟄」時天氣轉暖,大地春雷響起,就是上天以打雷的方式叫醒這些蟄居動物冬眠的意思。

▲鋒面通過台灣,北台灣雨勢從深夜開始逐漸加大,而對流發展也讓台北、新北等地區不斷出先轟隆隆的雷聲和閃電。(圖/記者葉政勳攝)
▲鋒面通過台灣,對流發展也讓台北、新北等地區不斷出現轟隆隆的雷聲和閃電,春雷響起也表示二十四節氣「驚蟄」到來。(圖/記者葉政勳攝)
驚蟄還沒到就大打雷!還真的具有特別意義

然而今年驚蟄還沒到,4日深夜就開始大打雷,雖然時間是提早一點,不過還算是正常範圍,古時有諺語提到「未驚蟄打雷,會49日烏」,這指的是驚蟄之前就打雷,會連續下49天的雨,農業部也指出,農民們自古以來也都會依照這個判斷,如果春雷在驚蟄之前響起,就表示當年雨水會很多,甚至可能會發生水災;如果過了驚蟄,春雷卻還沒響起,就有可能會鬧旱災。

根據中央氣象署的統計,如果春雷早在驚蟄之前或者正常時間到來時,雨量平均皆偏多或正常;而當春雷較晚時,雨量偏少或正常機率高。氣象署也提到,春雷響起,代表季節逐步進入春夏暖季,雷電、較大雨勢等對流性天氣發生的機率也將逐步增高,民眾也要經常留意氣象署的天氣預報。

▲
▲中央氣象署曾經統計,春雷來得早晚與雨量多寡統計,結果發現春雷早在驚蟄之前或者正常時間到來時,雨量平均皆偏多或正常;而當春雷較晚時,雨量偏少或正常機率高。(圖/中央氣象署)
今年驚蟄撞上去年神巧合!同週天氣都詭異多變

特別的是,氣象署表示本週的天氣「一週如四季」,結果去年驚蟄當週,3月4日至3月9日,竟然也是先炎熱如夏天,接著轉濕冷如冬天,當時氣象署也稱是「洗三溫暖的一週」,就跟今年一樣,驚蟄當週先是高溫飆到30度,接著入夜開始大變天,接下來又有冷氣團要來襲,氣溫將更低,實在非常之巧,也顯見春天天氣的多變以及難捉摸。

▲
▲去年驚蟄當週,3月4日至3月9日,竟然也是先炎熱如夏天,接著轉濕冷如冬天,和今年驚蟄當週天氣幾乎一樣。(圖/中央氣象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