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入春天,又是賞花時節,但中醫師提醒,若平常缺乏運動,到郊外賞花常見跌倒意外,關鍵之一是臀部肌肉長因長時間久坐沒運用,導致神經控制衰退,進而影響站立、步行穩定性,又稱為「臀肌失憶症」,建議平常除應增加活動外,可按摩承扶穴、環跳穴、居髎穴等穴位以強化臀肌。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臀肌對於預防跌倒非常重要,若出現萎縮,會導致步態不穩、跨步變小、單腳站立時身體晃動,絆倒風險也會上升;此外,臀肌無力還可能影響骨盆側向穩定,導致「膝內扣」或「趾外翻」等異常步態,使人在不平坦地面更容易失去平衡。
要避免臀肌失憶症(Gluteal Amnesia),林舜穀認為,按摩承扶穴、環跳穴、居髎穴等,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並刺激神經肌肉活性,同時減少肌肉緊張與萎縮,進而改善臀部功能,將臀肌失憶症的影響降到最低。
■承扶穴
位置:位於大腿後側,臀下橫紋中央,約在臀大肌與大腿後側肌群交界處。
作用:可促進臀大肌與腿後肌群的血液循環,減少久坐造成的肌肉僵硬;能緩解臀部與大腿後側的神經壓迫,提高臀肌對神經訊號的反應能力;可放鬆緊繃的坐骨神經周圍組織,減少臀部酸脹與神經壓迫感。
按摩方式:用大拇指或手肘按壓 10~15 秒,再放鬆 5 秒,重複 5~10 次,或用拳頭輕輕敲擊該處 1~2 分鐘,可搭配溫熱敷以提升血流循環。
■環跳穴
位置:側臥屈膝,從髖關節突起(大轉子)與骶骨尾端的中點按壓,即有明顯凹陷處。
作用:深層激活臀大肌與臀中肌,提高肌肉收縮與穩定性,減少肌力流失;促進髖關節靈活度,改善臀肌無力導致的步態不穩;緩解臀部與腿部神經壓迫,減少因代償步態引起的臀部與腰部疼痛。
按摩方式:用拳頭或手掌根部按壓 15~20 秒,再放鬆,重複 5~8 次,可搭配滾筒或網球來回滾動 1~2 分鐘,加強肌肉與筋膜放鬆。
■居髎穴
位置:位於髖關節前側,大轉子前上方凹陷處,屬於髖關節活動的重要穴位。
作用:增加臀大肌與臀中肌的神經激活度,減少肌肉遲鈍與無力感;改善髖關節活動範圍,使行走與站立更穩定;釋放久坐導致的髖關節前側壓力,減少臀肌代償。
按摩方式:用拇指或指關節按壓 10~15 秒,再放鬆,重複 5-8 次,可搭配拉筋伸展,例如站姿髖外展或側躺抬腿,可助臀部肌群激活。
🟡預防臀肌失憶症注意事項:
■起身活動:每坐 30~45分鐘站起走走、伸展臀部。
■臀肌訓練:每天 3~5 分鐘練習臀橋、側步走、站姿髖外展。
■改善坐姿:臀部坐滿椅面,骨盆中立,不要駝背。
■維持步行習慣:每天快走 15~30 分鐘,有助啟動臀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要避免臀肌失憶症(Gluteal Amnesia),林舜穀認為,按摩承扶穴、環跳穴、居髎穴等,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並刺激神經肌肉活性,同時減少肌肉緊張與萎縮,進而改善臀部功能,將臀肌失憶症的影響降到最低。
■承扶穴
位置:位於大腿後側,臀下橫紋中央,約在臀大肌與大腿後側肌群交界處。
作用:可促進臀大肌與腿後肌群的血液循環,減少久坐造成的肌肉僵硬;能緩解臀部與大腿後側的神經壓迫,提高臀肌對神經訊號的反應能力;可放鬆緊繃的坐骨神經周圍組織,減少臀部酸脹與神經壓迫感。
按摩方式:用大拇指或手肘按壓 10~15 秒,再放鬆 5 秒,重複 5~10 次,或用拳頭輕輕敲擊該處 1~2 分鐘,可搭配溫熱敷以提升血流循環。
■環跳穴
位置:側臥屈膝,從髖關節突起(大轉子)與骶骨尾端的中點按壓,即有明顯凹陷處。
作用:深層激活臀大肌與臀中肌,提高肌肉收縮與穩定性,減少肌力流失;促進髖關節靈活度,改善臀肌無力導致的步態不穩;緩解臀部與腿部神經壓迫,減少因代償步態引起的臀部與腰部疼痛。
按摩方式:用拳頭或手掌根部按壓 15~20 秒,再放鬆,重複 5~8 次,可搭配滾筒或網球來回滾動 1~2 分鐘,加強肌肉與筋膜放鬆。
■居髎穴
位置:位於髖關節前側,大轉子前上方凹陷處,屬於髖關節活動的重要穴位。
作用:增加臀大肌與臀中肌的神經激活度,減少肌肉遲鈍與無力感;改善髖關節活動範圍,使行走與站立更穩定;釋放久坐導致的髖關節前側壓力,減少臀肌代償。
按摩方式:用拇指或指關節按壓 10~15 秒,再放鬆,重複 5-8 次,可搭配拉筋伸展,例如站姿髖外展或側躺抬腿,可助臀部肌群激活。
🟡預防臀肌失憶症注意事項:
■起身活動:每坐 30~45分鐘站起走走、伸展臀部。
■臀肌訓練:每天 3~5 分鐘練習臀橋、側步走、站姿髖外展。
■改善坐姿:臀部坐滿椅面,骨盆中立,不要駝背。
■維持步行習慣:每天快走 15~30 分鐘,有助啟動臀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