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橫空出世後,許多中國企業紛紛開始「用人工智慧(AI)替代人工」,甚至傳出有公司的部門裁員比例達95%。有中國媒體指出,AI革命來勢洶洶,不僅是文字、視覺設計相關工作者面臨威脅,就連醫療行業也都受到AI挑戰。
根據公眾號「智谷趨勢Trend」報導,日前一份聊天記錄在中國社群平台上廣為流傳,「韓束」母公司上美股份已經採用AI替代人力,各部門的裁員比例一覽無遺,客服部門淘汰率高達95%,只留5%能用AI的人;新品創新中心70%要淘汰,只留30%能用AI的人以及工藝把控的人;法務部門50%的人要淘汰,只留20%能用AI的人;內容創新部門裁員80%,只留20%能用AI的人,且一個團隊要做20個團隊的工作。
儘管後續呂義雄發文澄清,稱並不是裁員,「只是有些地方加人,有些地方減人,讓運營更科學化,更有效率。」但仍變相承認了AI替代人力已成為現實,更衍生出了「適AI者生存」的競爭法則。
AI革命來勢洶洶 專業人士也難逃取代命運
曾經因為AI發展迅速而歡呼的勞動者,卻沒有想到自己的飯碗如此迅速面臨威脅。去年大家還在思索著「電視台一定需要主持人嗎?」、「餐廳一定需要廚師嗎?」、「醫院一定需要醫生嗎?」、「汽車一定需要人開嗎?」這些問題,而在今年,杭州新聞聯播主持人就已經在AI的替代下,回家過了個春節;北京海淀的孩子已經去公園裡買了個機器人烙餅;廣東一個患者已經拿起DeepSeek治療方案質疑主治醫師的專業性。
被稱為「ChatGPT之父」、OpenAI共同創辦人奧特曼(Sam Altman)更大膽預言,「我的兒子,未來一定不會有AI聰明。」
從ChatGPT到DeepSeek,AI興起,讓無數企業加速數位化轉型,不少傳統職位正迅速被取代,現在人類正在經歷史上最劇烈的生產力革命。
清華創業者武彬指出,「目前看到的所有電商平台的服裝、影音內容,80%已經不是人工製作,從拍攝、美工、剪輯到排版、經營,都被AI取代。」
知名餐飲品牌運營商「韋小寶會發光」更是果斷裁掉所有編導和文案,強調「DeepSeek的效率實在太高了。」他還以3分鐘做出來的哪吒設計圖舉例,指出由AI來製作,不僅效率更高,還能24小時隨傳隨到,且更加省錢,最終成本可能只要0.3度電,遠低於人力費用。
過去人們認為,AI衝擊主要會影響的是文字、視覺設計相關的工作者。例如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分析,受生成式AI影響最嚴重的十大職業包括客戶服務與銷售、秘書與行政助理、IT與軟體工程師、網頁與數位介面設計師、寫作者、編輯、作家、會計與審計員、口譯與筆譯員、法律專業人士、新聞分析師、記者與新聞工作者、財務分析師。
AI影響超乎想像 醫療行業面臨挑戰
不過隨著AI迅速成長,人們才發現,AI帶來的衝擊是全方位的,其中一個「重災區」竟然是醫療行業。廣東一名醫學博主透露,自己的患者使用DeepSeek診斷結果來質疑醫生的專業判斷,甚至有醫生發現,AI的建議比人類醫師更符合最新的診療指南;浙大二院胸外科主任醫師範軍強也發表影片,證實DeepSeek對肺結節的診斷「與臨床結果高度接近」,甚至能指出醫生診斷的細節。
還有病人看完醫生診斷和DeepSeek結果一致後,誇的不是AI厲害,而是醫生專業負責,令醫生感覺「離下崗的時間不遠了」。
第二個重災區則是白領。據LinkedIn數據顯示,全球白領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萎縮,其中以IT與工程相關職位需求下降尤為明顯,招聘人數下降了27%,此外,品質保證職位下降32%、產品管理下降23%、專案管理下降25%,曾被認為最抗衰退的工程師職位下降26%。
去年科技巨頭裁員潮已埋下伏筆。據裁員追蹤機構Layoffs.fyi提供的數據,全球科技公司至少裁員了14.9萬人,例如IBM不僅裁員還暫停招聘,更宣布要用AI取代8000個職位工作。
端著「金飯碗」的金融圈也難以倖免。據「券商中國」的統計,從去年11月至今(截至2月14日),共有36家券商研究所出現減員,其中有6家減員數量偏多。
報導指出,工作跟AI的技術匹配度越高,即更數位化,更有規律性,更能夠被「標準化」的工作,就業需求就會越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研究認為,AI將對全球近40%的就業機會產生影響,其中已開發經濟體約60%的工作受到AI影響。
海外專門從事人工智慧研究的Epoch AI進一步推測,未來100年間,全球工資跌破維生需求的可能性高達66%,因為與工業化、自動化浪潮只是替代部分體力勞動過程,AI(含通用人工智慧)取代的人將包括體力任務、腦力任務在內的大多數人。
儘管AI奪走的不僅是加班時間,甚至還會威脅人類的生存權,但也有人認為,AI創造了新的機遇。
據央視財經,截至2024年12月,中國生成式人工智慧產品的使用者規模達2.49億人,佔整體人口的17.7%。隨著人工智慧產業的快速發展,相關人才需求依舊是一片藍海。根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到2030年,中國AI人才缺口將高達400萬人。例如「深度學習演算法工程師」相關職位,薪資範疇已達人民幣70萬至112萬元(約台幣320萬至512萬元)。
此外,入行門檻不算高的人工智慧訓練師,例如數據標註員,透過擷取處理圖片、語音、文字、視訊等原始數據,並標註成人工智慧可以理解的結構化語言,將AI訓練得更「聰明」。
雲南一名創業者邢開瑞便投身AI數據標記產業,並計畫擴編至200人,強調「只要人類存在,就會發展人工智慧;只要AI發展,就一定需要人來訓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儘管後續呂義雄發文澄清,稱並不是裁員,「只是有些地方加人,有些地方減人,讓運營更科學化,更有效率。」但仍變相承認了AI替代人力已成為現實,更衍生出了「適AI者生存」的競爭法則。
AI革命來勢洶洶 專業人士也難逃取代命運
曾經因為AI發展迅速而歡呼的勞動者,卻沒有想到自己的飯碗如此迅速面臨威脅。去年大家還在思索著「電視台一定需要主持人嗎?」、「餐廳一定需要廚師嗎?」、「醫院一定需要醫生嗎?」、「汽車一定需要人開嗎?」這些問題,而在今年,杭州新聞聯播主持人就已經在AI的替代下,回家過了個春節;北京海淀的孩子已經去公園裡買了個機器人烙餅;廣東一個患者已經拿起DeepSeek治療方案質疑主治醫師的專業性。
被稱為「ChatGPT之父」、OpenAI共同創辦人奧特曼(Sam Altman)更大膽預言,「我的兒子,未來一定不會有AI聰明。」
從ChatGPT到DeepSeek,AI興起,讓無數企業加速數位化轉型,不少傳統職位正迅速被取代,現在人類正在經歷史上最劇烈的生產力革命。
清華創業者武彬指出,「目前看到的所有電商平台的服裝、影音內容,80%已經不是人工製作,從拍攝、美工、剪輯到排版、經營,都被AI取代。」
知名餐飲品牌運營商「韋小寶會發光」更是果斷裁掉所有編導和文案,強調「DeepSeek的效率實在太高了。」他還以3分鐘做出來的哪吒設計圖舉例,指出由AI來製作,不僅效率更高,還能24小時隨傳隨到,且更加省錢,最終成本可能只要0.3度電,遠低於人力費用。
過去人們認為,AI衝擊主要會影響的是文字、視覺設計相關的工作者。例如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分析,受生成式AI影響最嚴重的十大職業包括客戶服務與銷售、秘書與行政助理、IT與軟體工程師、網頁與數位介面設計師、寫作者、編輯、作家、會計與審計員、口譯與筆譯員、法律專業人士、新聞分析師、記者與新聞工作者、財務分析師。
AI影響超乎想像 醫療行業面臨挑戰
不過隨著AI迅速成長,人們才發現,AI帶來的衝擊是全方位的,其中一個「重災區」竟然是醫療行業。廣東一名醫學博主透露,自己的患者使用DeepSeek診斷結果來質疑醫生的專業判斷,甚至有醫生發現,AI的建議比人類醫師更符合最新的診療指南;浙大二院胸外科主任醫師範軍強也發表影片,證實DeepSeek對肺結節的診斷「與臨床結果高度接近」,甚至能指出醫生診斷的細節。
還有病人看完醫生診斷和DeepSeek結果一致後,誇的不是AI厲害,而是醫生專業負責,令醫生感覺「離下崗的時間不遠了」。
第二個重災區則是白領。據LinkedIn數據顯示,全球白領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萎縮,其中以IT與工程相關職位需求下降尤為明顯,招聘人數下降了27%,此外,品質保證職位下降32%、產品管理下降23%、專案管理下降25%,曾被認為最抗衰退的工程師職位下降26%。
去年科技巨頭裁員潮已埋下伏筆。據裁員追蹤機構Layoffs.fyi提供的數據,全球科技公司至少裁員了14.9萬人,例如IBM不僅裁員還暫停招聘,更宣布要用AI取代8000個職位工作。
端著「金飯碗」的金融圈也難以倖免。據「券商中國」的統計,從去年11月至今(截至2月14日),共有36家券商研究所出現減員,其中有6家減員數量偏多。
報導指出,工作跟AI的技術匹配度越高,即更數位化,更有規律性,更能夠被「標準化」的工作,就業需求就會越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研究認為,AI將對全球近40%的就業機會產生影響,其中已開發經濟體約60%的工作受到AI影響。
海外專門從事人工智慧研究的Epoch AI進一步推測,未來100年間,全球工資跌破維生需求的可能性高達66%,因為與工業化、自動化浪潮只是替代部分體力勞動過程,AI(含通用人工智慧)取代的人將包括體力任務、腦力任務在內的大多數人。
儘管AI奪走的不僅是加班時間,甚至還會威脅人類的生存權,但也有人認為,AI創造了新的機遇。
據央視財經,截至2024年12月,中國生成式人工智慧產品的使用者規模達2.49億人,佔整體人口的17.7%。隨著人工智慧產業的快速發展,相關人才需求依舊是一片藍海。根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到2030年,中國AI人才缺口將高達400萬人。例如「深度學習演算法工程師」相關職位,薪資範疇已達人民幣70萬至112萬元(約台幣320萬至512萬元)。
此外,入行門檻不算高的人工智慧訓練師,例如數據標註員,透過擷取處理圖片、語音、文字、視訊等原始數據,並標註成人工智慧可以理解的結構化語言,將AI訓練得更「聰明」。
雲南一名創業者邢開瑞便投身AI數據標記產業,並計畫擴編至200人,強調「只要人類存在,就會發展人工智慧;只要AI發展,就一定需要人來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