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6歲男性多年來沒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最近因為持續腹痛、體重減輕而就醫,檢查發現竟是第4期大腸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對他與家人都帶來極大衝擊,但透過多團隊綜合療法,目前已存活超過3年,生活品質也有提升。
針對此病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高偉育說,治療過程由消化內科、消化外科組成的團隊,採用「系統性治療+微創肝切除與腫瘤消融技術」的綜合療法,首先安排病人接受化療及標靶藥物的系統性治療,既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也防止癌症進一步擴散,隨後再採用微創肝切除術和腫瘤消融術(RFA/MWA)。
北醫附醫消化外科主任黃昱閔說明,微創肝切除術利用最小的切口來切除肝臟腫瘤,不僅有效去除癌變組織,還能減少對病人身體的傷害,縮短術後的恢復時間。
針對腫瘤消融技術,黃昱閔則說,包括射頻消融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與微波消融術(Microwave Ablation,MWA),是針對轉移性肝癌的輔助治療,其通過局部加熱,摧毀肝臟內的癌細胞,對於某些無法切除的腫瘤或體積較小的病灶特別有效,且能保護周圍健康組織,提高病人的生存機會。
黃昱閔也說,自2024年12月起,衛福部對於腫瘤消融術的健保申請條件已有調整,目前2公分以下腫瘤可申請RFA單針健保,2~4公分腫瘤可申請 RFA雙針或微波治療,而4公分以上腫瘤則可申請RFA三針或微波治療,提供民眾更完善的治療選擇。
高偉育指出,由此案例的成功,可看出現代醫學綜合治療模式的高效性,尤其是晚期大腸癌,療效能大幅上升,為病人帶來更多希望,也提醒民眾、特別是40歲以上且具家族史的族群,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才能及早治療健康問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北醫附醫消化外科主任黃昱閔說明,微創肝切除術利用最小的切口來切除肝臟腫瘤,不僅有效去除癌變組織,還能減少對病人身體的傷害,縮短術後的恢復時間。
針對腫瘤消融技術,黃昱閔則說,包括射頻消融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與微波消融術(Microwave Ablation,MWA),是針對轉移性肝癌的輔助治療,其通過局部加熱,摧毀肝臟內的癌細胞,對於某些無法切除的腫瘤或體積較小的病灶特別有效,且能保護周圍健康組織,提高病人的生存機會。
黃昱閔也說,自2024年12月起,衛福部對於腫瘤消融術的健保申請條件已有調整,目前2公分以下腫瘤可申請RFA單針健保,2~4公分腫瘤可申請 RFA雙針或微波治療,而4公分以上腫瘤則可申請RFA三針或微波治療,提供民眾更完善的治療選擇。
高偉育指出,由此案例的成功,可看出現代醫學綜合治療模式的高效性,尤其是晚期大腸癌,療效能大幅上升,為病人帶來更多希望,也提醒民眾、特別是40歲以上且具家族史的族群,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才能及早治療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