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大車企本田(Honda Motor)和日產(Nissan Motor)之前就公司合併展開談判,一度傳出考慮加入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3家日本車企若順利合體將成為全球汽車業第3大集團。然而,今(6)日日產已正式告知本田中止經營合併磋商,撤回協議,宣告合併破局。
根據《共同社》報導,日產社長內田誠今日造訪位於東京的本田總部,與本田社長三部敏宏會談。內田誠告知中止經營合併磋商,撤回協議,拒絕了本田提出的將日產納為子公司的方案。
兩家公司磋商之初,原定計畫是共同設立控股公司將兩家公司納入旗下,不過本田之後提出新方案,欲將日產納為子公司從而掌握經營主導權,理由是對於日產業績不振,且遲遲無法提高產能效率感到擔憂。但本田想將日產納為子公司的提議讓日產董事會相當不滿,強烈反對以此條件合併,最終導致破局。
《日經》新聞分析,其實本田在最初合併談判開始時就提到,兩家公司合併的前提是日產「業務好轉」,但當時外界不以為意,想不到此話成為破局的導火線,本田對於日產的裁員方針以及提升競爭力的諸多方案都相當不滿,認為日產為改善業務所付出的努力遠遠不夠。
另一方面,日產對於堅持雙方對等關係的想法十分強烈,雖然本田的市值遠遠大過日產,但日產內部有看法認為,本田的業務規模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機車領域的收入,若單純看汽車領域,2023年本田全球汽車銷量為398萬輛,日產為337萬輛,兩家公司的差距沒有那麼大,因此難以接受被本田納為子公司的提議。
如今談判正式破局,說明雙方缺乏互信,認知不同,導致分歧一步步擴大。不過,造成雙方考慮合併的因素並未消失,中國車企在電動車領域的崛起,威脅傳統車企的地位,且隨著車用軟體對於汽車產品的競爭力越來越重要,也讓一般車企難以承擔開發成本的上升,獨立生存面臨困難。如今合併雖然破局,但《日經》認為也可能會成為開啟日本車企新一輪重組的契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兩家公司磋商之初,原定計畫是共同設立控股公司將兩家公司納入旗下,不過本田之後提出新方案,欲將日產納為子公司從而掌握經營主導權,理由是對於日產業績不振,且遲遲無法提高產能效率感到擔憂。但本田想將日產納為子公司的提議讓日產董事會相當不滿,強烈反對以此條件合併,最終導致破局。
《日經》新聞分析,其實本田在最初合併談判開始時就提到,兩家公司合併的前提是日產「業務好轉」,但當時外界不以為意,想不到此話成為破局的導火線,本田對於日產的裁員方針以及提升競爭力的諸多方案都相當不滿,認為日產為改善業務所付出的努力遠遠不夠。
另一方面,日產對於堅持雙方對等關係的想法十分強烈,雖然本田的市值遠遠大過日產,但日產內部有看法認為,本田的業務規模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機車領域的收入,若單純看汽車領域,2023年本田全球汽車銷量為398萬輛,日產為337萬輛,兩家公司的差距沒有那麼大,因此難以接受被本田納為子公司的提議。
如今談判正式破局,說明雙方缺乏互信,認知不同,導致分歧一步步擴大。不過,造成雙方考慮合併的因素並未消失,中國車企在電動車領域的崛起,威脅傳統車企的地位,且隨著車用軟體對於汽車產品的競爭力越來越重要,也讓一般車企難以承擔開發成本的上升,獨立生存面臨困難。如今合併雖然破局,但《日經》認為也可能會成為開啟日本車企新一輪重組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