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歲的李先生年輕時已知有B型肝炎,因為工作太忙,偶爾想到才會前往消化內科檢查肝臟,但前幾年新冠疫情打亂生活習慣,完全沒有追蹤,最近食慾變差,而且常覺得累,家人還發現他肚子愈來愈大,催他到醫院就診,沒想到發現肝臟裡布滿大大小小腫瘤,確診為末期肝癌,經半年治療,仍不幸過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說,據統計,肝癌已連續44年名列十大癌症死因前2名,每年約有1.3萬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主因為B型、C型肝炎,其中死於肝癌的患者中,超過2/3為B型、C型肝炎帶原者。

謝文斌表示,B型肝炎帶原者若持續有肝炎發作,有15~20%會發生肝硬化,大幅增加肝癌機率;C型肝炎病毒感染則至少會有一半以上轉為慢性肝炎,其中約20%會產生肝硬化,而肝硬化每年有3~5%會轉成肝癌。

▲一般人認為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早期肝臟出現健康問題時常不知不覺,直到明顯的不適症狀發生,可能已經罹患肝癌。(圖/ingimage)
▲一般人認為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早期肝臟出現健康問題時常不知不覺,直到明顯的不適症狀發生,可能已經罹患肝癌。(圖/ingimage)
除了常見的B型、C型肝炎,脂肪肝也可能造成肝傷害,而且在台灣,這類病人相當多,平均每3人中有1人罹患脂肪肝,雖大多無症狀,一般人較不以為意,但若放著不管,當引發慢性肝炎,仍恐導致肝癌。

謝文斌指出,有肝硬化者,應每3個月至消化內科抽血並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若有慢性肝炎,包括B、C肝帶原者,及脂肪肝、酒精肝等,則應每6個月追蹤一次;其餘40歲以上民眾,則建議規律定期健檢,特別要接受腹超檢查。

謝文斌提醒,肝癌若早期治療可以活很久,但中、晚期才治療,效果往往不如人意,與其事後懊悔,不如一年中花一點時間到消化內科追蹤,才能活得久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