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花蓮0403地震後,2025年1月21日又發生嘉義大埔強震,導致過年期間台灣地震不斷,大年初二嘉義大埔更是再度爆發規模5.6地震,而大型地震會造成明顯的地表位移,2022年時,氣象署曾公布「2009至2018年台灣絕對速度場/相對速度場示意圖」,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因為長期的地震,台灣事實上有慢慢往中國、香港陸地靠近的趨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氣象署在2022年公布「2009至2018年台灣絕對速度場/相對速度場示意圖」,表示全台有超過450個連續觀測站,可進行大地測量,建立台灣大地變形的資料庫,負責監測台灣的地表,看看每天移動了多少。

▲全台有超過450個連續觀測站,可進行大地測量,建立台灣大地變形的資料庫,負責監測台灣的地表。(圖/中央氣象署提供)
▲全台有超過450個連續觀測站,可進行大地測量,建立台灣大地變形的資料庫,負責監測台灣的地表。(圖/中央氣象署提供)
從地表來看,大型地震會造成明顯地表位移,「像是車籠埔斷層的錯動,為台灣地表帶來一道劇烈的、長達105公里的傷痕,斷層上盤的水平位移為1公尺至9公尺不等,而在大甲溪更出現地殼抬高、落差5公尺的瀑布景觀」。

氣象署表示,地震期間除了會在短短數10秒內出現「同震滑移」,地震前後斷層也會「偷偷地亂動」;地震測報中心技士蔡旻倩則說明,以相對穩定的板塊來看,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7到8公分往西移動,蘭嶼也以每年7到8公分朝西北西方向移動,按照如此活躍的速度,台灣其實應該會越來越接近中國邊緣。

▲氣象署定期繪製台灣地表位移速度場,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7到8公分往西移動。(圖/中央氣象署提供)
▲氣象署定期繪製台灣地表位移速度場,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7到8公分往西移動。(圖/中央氣象署提供)
至於近期嘉南的連續地震,截至1月30日上午10時47分為止,已發生133起餘震,其中有38起是「顯著有感地震」,規模5至規模6地震有7起、規模4至規模5則有39起。

吳健富提醒,目前的餘震規模大多集中在3至4,時不時機會出現規模4或5以上的大型餘震,預估較頻繁的餘震情況還會持續1至2週,餘震間隔時間會慢慢拉長,但不排除還會有規模5以上餘震,請民眾持續留意。

更多「嘉南大地震」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