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是農曆年必備佳餚,家人圍爐而坐,既溫暖又增添氣氛,不過國泰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周子巽(音同訓)提醒,火鍋配料往往含有較高的蛋白質和鈉、鉀、磷等成分,若攝取過量恐加重腎臟負擔,腎功能受損、慢性腎臟病患者要特別注意,建議選擇清湯或低鈉湯底,少用調味料,並多喝水,對腎臟健康較有保障。
針對火鍋的健康風險,周子巽說,火鍋中的鈉含量往往超標,可能導致腎友的腎功能惡化,也可能引發水腫、高血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建議應避免重口味的麻辣鍋底或泡菜鍋底。
此外,火鍋主要食材多是高蛋白質的肉類、海鮮及豆製品等,而加工肉類如丸子和香腸等,不僅蛋白質含量高,還可能使用較多鹽分和添加劑,對腎臟更為不利,份量一定要控制。
周子巽指出,綠色蔬菜、豆類、蘑菇、海帶等富含鉀和磷的食物,一般人可能透過尿液排出,但腎功能下降者則可能因代謝障礙而導致體內鉀、磷過高,而高血鉀症恐引發心律不整,甚至心臟驟停,過量磷則可能導致鈣、磷代謝失衡,造成骨質疏鬆、關節疼痛等骨骼疾病,建議腎友避免骨頭湯底的火鍋,因為湯底中磷的含量通常較高。
為享受火鍋美味且不影響腎臟健康,周子巽建議參考以下吃法:
■選擇清湯或低鈉湯底:可在火鍋中加入白蘿蔔、冬瓜等富含水分的蔬菜,加強吸附湯底的油脂和鹽分。也可自行調配低鹽底料,減少鈉攝取。
■控制蛋白質攝取量:優先選擇優質蛋白如去皮雞肉、魚肉、豆腐等,同時將每日分量控制在50~100公克,腎功能不全者則更應減少至每日40~60克。
■少油少鹽調味:可嘗試清淡的調味料如香醋、檸檬汁、蒜末等,且盡量不將食物長時間浸泡在火鍋湯底中,以免吸收過多油脂與鹽分。
■減少高鉀、高磷食材:火鍋配菜可選擇含鉀、磷較低的蔬菜,例如黃瓜、冬瓜等,避免菠菜、蘑菇、豆類等鉀含量偏高食物,並減少骨湯與內臟類食材。
■多喝水,減少濃湯攝取:吃火鍋時多飲用白開水,可助腎臟排出多餘的鈉與代謝廢物,同時記得勿飲用火鍋湯底,其中的鈉、嘌呤含量可能偏高。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火鍋主要食材多是高蛋白質的肉類、海鮮及豆製品等,而加工肉類如丸子和香腸等,不僅蛋白質含量高,還可能使用較多鹽分和添加劑,對腎臟更為不利,份量一定要控制。
周子巽指出,綠色蔬菜、豆類、蘑菇、海帶等富含鉀和磷的食物,一般人可能透過尿液排出,但腎功能下降者則可能因代謝障礙而導致體內鉀、磷過高,而高血鉀症恐引發心律不整,甚至心臟驟停,過量磷則可能導致鈣、磷代謝失衡,造成骨質疏鬆、關節疼痛等骨骼疾病,建議腎友避免骨頭湯底的火鍋,因為湯底中磷的含量通常較高。
為享受火鍋美味且不影響腎臟健康,周子巽建議參考以下吃法:
■選擇清湯或低鈉湯底:可在火鍋中加入白蘿蔔、冬瓜等富含水分的蔬菜,加強吸附湯底的油脂和鹽分。也可自行調配低鹽底料,減少鈉攝取。
■控制蛋白質攝取量:優先選擇優質蛋白如去皮雞肉、魚肉、豆腐等,同時將每日分量控制在50~100公克,腎功能不全者則更應減少至每日40~60克。
■少油少鹽調味:可嘗試清淡的調味料如香醋、檸檬汁、蒜末等,且盡量不將食物長時間浸泡在火鍋湯底中,以免吸收過多油脂與鹽分。
■減少高鉀、高磷食材:火鍋配菜可選擇含鉀、磷較低的蔬菜,例如黃瓜、冬瓜等,避免菠菜、蘑菇、豆類等鉀含量偏高食物,並減少骨湯與內臟類食材。
■多喝水,減少濃湯攝取:吃火鍋時多飲用白開水,可助腎臟排出多餘的鈉與代謝廢物,同時記得勿飲用火鍋湯底,其中的鈉、嘌呤含量可能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