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大埔在今(21)日凌晨0時17分,突發規模6.4強震,且餘震一路持續到上午,由於地震時間在深夜,各地搖晃的感受更加明顯,許多民眾回想起台灣幾次大地震,很多都是發生在入夜時段,包括921大地震也是,究竟只是巧合或有其它特殊因素?中央氣象署也提供數據並給予解答。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本次地震發生的主因,是菲律賓海板塊擠壓歐亞大陸板塊導致;雖然台灣地震多半集中在東部,但整個應力會傳遞到西部較淺層的位置,進而引發地震;深度較淺又在深夜發生,導致南台灣民眾體感特別明顯,而大台北地區由於位處盆地,加上高樓較多,因此收到警報後,搖晃的感受也會比較有感。

▲今天(1/21)凌晨00時17分,左右南部地區發生有感地震。(圖/中央氣象署)
▲今天(1/21)凌晨00時17分,左右南部地區發生有感地震。(圖/中央氣象署)
地震都在晚上發生?台灣人經歷豐富

翻開歷史資料,1999年921大地震、2016年美濃強震、2018年池上強震都是在深夜出現,就連2024年0403強震,也是天亮不久的上班時間發生,加上本次嘉義大埔地震又在凌晨突襲,許多網友也在各地社群議論「地震怎麼又是晚上」、「地震喜歡深夜搞突襲嗎?」

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表示,地震通常是斷層面上單位面積所承受的作用力不斷累積,超過上限時,斷層就會產生破裂,進而釋放能量並引發地震,因此要判斷地震數量的改變、時間的分佈,需要釐清什麼因素會改變斷層的應力條件。

▲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表示,觀測1991年至2017年數據,芮氏規模5和6以上的地震數量,夜晚與白天無顯著差異的趨勢,但芮氏規模3以下的小地震在夜晚數量較多。(圖/中央氣象署提供)
▲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表示,觀測1991年至2017年數據,芮氏規模5和6以上的地震數量,夜晚與白天無顯著差異的趨勢,但芮氏規模3以下的小地震在夜晚數量較多。(圖/中央氣象署提供)
潮汐可能誘發地震?歷史數據公開

地震測報中心提及,過去有科學研究發現,潮汐可能可以誘發地震,「因為潮汐的週期性變化會影響地球的地表狀態,進而影響斷層上的應力變化」,但除了潮汐外,融雪、降雨、遠距地震甚至是工業活動,都有可能改變地表的狀態,造成斷層的應力變化,所以許多因素都可能影響地震產生,不僅限於潮汐。

而觀查1991年至2017年數據,台灣「芮氏規模5和6以上」的地震數量,在夜晚與白天並無顯著差異的趨勢,但芮氏規模3以下的小地震在夜晚數量較多,背後原因在於,「夜間人為噪音較小,儀器偵測能力提高,更容易找到小地震。」

地震測報中心總結,「台灣大地震在白天夜晚無顯著差異,但夜晚的地震數量確實比較多」,此外,也無法將「潮汐能觸發地震」與「夜晚地震數量多」劃上等號,提醒民眾,當深夜發生地震時,若還在被窩,務必盡速使用枕頭或棉被保護頭頸部,周遭一片漆黑時,也不要摸黑走動,以免被砸傷或跌倒。

更多「0121嘉南大地震」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