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陳女士日前解便時,突然發現變為軟質黑色,偶爾還會頭暈無力,決定到大醫院檢查,醫師初步診斷是消化道出血,於是安排胃鏡及大腸鏡,卻找不到出血點,只能先輸血維持血色素穩定,後來懷疑是小腸出血,經膠囊內視鏡發現有出血情形後,再以氣囊式小腸鏡止血,治療後排便顏色正常、體力恢復,後續追蹤再無異常。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收治病例的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佩叡說,小腸出血不像胃、十二指腸及大腸出血可經由傳統胃鏡、大腸鏡診斷與治療,且小腸出血較不常見,僅占腸胃道出血5%左右,醫師處理經驗相對較少,若未及時使用適切的醫材,可能要花相對相對甚長的時間確診。

▲氣囊式小腸鏡可精準止血,但病人需全程鎮靜或麻醉以減緩檢查不適。(圖/奇美醫院提供)
▲氣囊式小腸鏡可精準止血,但病人需全程鎮靜或麻醉以減緩檢查不適。(圖/奇美醫院提供)
吳佩叡指出,小腸長達5、6公尺,又位於腸道中段,胃鏡及大腸鏡較難達到,而電腦斷層及核醫腸胃道出血掃描等,對於少量出血的小腸出血診斷率也不高,所以目前若收治疑似個案,會考慮採取膠囊內視鏡檢查,一旦發現疑似出血點,再安排氣囊式小腸鏡進行止血。

針對膠囊內視鏡,吳佩叡說,有如製成膠囊形狀的相機,病人吞入後,可在腸道內連續拍照8~12小時,小腸內疑似病灶無所遁形,但無法予以治療,這時可根據定位結果,選擇由口或肛門以氣囊式小腸鏡進行止血。

吳佩叡表示,氣囊式小腸鏡是侵入性較高的檢查,且耗時較長,病人需要全程鎮靜或麻醉,以減緩檢查過程的不適,但能有效解決小腸出血的治療難題,加速患者改善症狀。

吳佩叡提醒,民眾若出現黑便、暗紅便或血便、不明原因的慢性貧血及腹痛等,均應儘速就醫,並根據醫師建議進行相關檢查,愈早釐清病灶並治療,愈能避免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