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案件頻傳,如何保護自己的血汗錢,《NOWnews今日新聞》春節期間推出反詐系列報導,帶讀者識破詐團詭計,為您守住財庫!
近年來,詐騙手法日益精進,其中「養套殺」模式尤為常見。根據內政部警政署「打詐儀表板」統計,去(2024)年8月到12月,國內遭詐騙財損金額高達629.3億,其中又以投資詐騙案件最多。
學者指出,詐騙者往往以理財群組當幌子,初期透過分享投資「甜頭」獲取受害者信任,隨後逐步引導參與課程或投資,最終騙取大額資金。
去年12月台北市內湖母女雙屍命案,死者甯姓母親遭詐騙1200萬餘元,攜女雙雙走上絕路,生前透露自己誤信投資詐騙初期曾獲利,最終將畢生積蓄投入其中而求償無門。銘傳大學犯罪防治系副教授王伯頎表示,該案例顯示詐騙者利用信任、逐步誘導,以及承諾高收益的套路,引導受害者傾盡積蓄甚至借貸投資,最終釀成悲劇。
王伯頎分析詐團手法與善用人性弱點共有以下4項:
📍心理暗示與脆弱期誘導
詐騙者通常抓住受害者在迷茫或脆弱時期,透過「賺快錢」等資訊營造希望,施以心理暗示,讓受害者逐步放下警惕。
📍從眾效應與群體歸屬感
人是群體動物,詐騙者透過群組動態讓受害者感到被認同,同時利用群體氛圍強化信任。以「大家都賺錢」為話術,增加受害者的從眾心理,使其陷入集體行動的心理漩渦。
📍團體壓力與盲從
群體中常出現所謂「同儕壓力」,當多數人聲稱已投資並獲利時,受害者難以抗拒壓力而跟隨行動。詐騙者利用這種心理機制,誘導受害者投入更多資金。
📍避免認知失調
當受害者察覺投資異常,卻難以承認被騙時,會選擇說服自己相信「導師」的言論,避免內心矛盾。這種心理狀態進一步強化受害者對詐騙者的依賴。
王伯頎也提供5招防範與抽身的對策,包括運用檢核表提升警覺性、投資領域需充分瞭解、認清邏輯與思維陷阱、及時止損與求助、增強法律與財務知識。王伯頎認為,雖然政府強化打詐,但關鍵仍在民眾的心態。他表示數發部與金融管理機關應再更積極應對詐團手法,才能在民眾遭詐後築起防火牆,將損失減到最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學者指出,詐騙者往往以理財群組當幌子,初期透過分享投資「甜頭」獲取受害者信任,隨後逐步引導參與課程或投資,最終騙取大額資金。
去年12月台北市內湖母女雙屍命案,死者甯姓母親遭詐騙1200萬餘元,攜女雙雙走上絕路,生前透露自己誤信投資詐騙初期曾獲利,最終將畢生積蓄投入其中而求償無門。銘傳大學犯罪防治系副教授王伯頎表示,該案例顯示詐騙者利用信任、逐步誘導,以及承諾高收益的套路,引導受害者傾盡積蓄甚至借貸投資,最終釀成悲劇。
王伯頎分析詐團手法與善用人性弱點共有以下4項:
📍心理暗示與脆弱期誘導
詐騙者通常抓住受害者在迷茫或脆弱時期,透過「賺快錢」等資訊營造希望,施以心理暗示,讓受害者逐步放下警惕。
📍從眾效應與群體歸屬感
人是群體動物,詐騙者透過群組動態讓受害者感到被認同,同時利用群體氛圍強化信任。以「大家都賺錢」為話術,增加受害者的從眾心理,使其陷入集體行動的心理漩渦。
📍團體壓力與盲從
群體中常出現所謂「同儕壓力」,當多數人聲稱已投資並獲利時,受害者難以抗拒壓力而跟隨行動。詐騙者利用這種心理機制,誘導受害者投入更多資金。
📍避免認知失調
當受害者察覺投資異常,卻難以承認被騙時,會選擇說服自己相信「導師」的言論,避免內心矛盾。這種心理狀態進一步強化受害者對詐騙者的依賴。
王伯頎也提供5招防範與抽身的對策,包括運用檢核表提升警覺性、投資領域需充分瞭解、認清邏輯與思維陷阱、及時止損與求助、增強法律與財務知識。王伯頎認為,雖然政府強化打詐,但關鍵仍在民眾的心態。他表示數發部與金融管理機關應再更積極應對詐團手法,才能在民眾遭詐後築起防火牆,將損失減到最低。
更多「春節生活資訊懶人包」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