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喜歡在冬天泡腳,既能溫暖身子又能紓解疲勞,不過中醫師說,泡腳過程仍有潛在風險,一般人要提防姿勢性低血壓,也要注意足底濕滑恐跌倒,而本身若有糖尿病或下肢靜脈曲張,還得警覺有無傷口感染等問題,提醒民眾追求養生仍須兼顧安全。
針對泡腳與姿勢性低血壓的關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解釋,泡腳時,熱水使下肢血管擴張,血液集中於四肢,短時間內可能降低全身血壓,因此泡完後若突然站起,容易引發姿勢性低血壓,導致頭暈、眼花,甚至可能跌倒,建議泡腳後最好靜坐休息3~5分鐘再起身。
此外,林舜穀說,泡腳後,腳底較為濕滑,不僅容易滑倒,也可能因環境寒冷導致局部受涼,特別是老年人,平衡力又較差,更需謹慎,建議泡腳後,先用毛巾徹底擦乾雙腳,靜坐片刻,等待腳底再次冒出水氣與汗水,擦乾後,並確保地板無太多水漬或過度濕滑,才開始走動。
林舜穀指出,對於糖尿病與下肢靜脈曲張患者,泡腳不當可能帶來的威脅更大。以糖友為例,足部若有傷口或皮膚破損,泡腳可能引發細菌感染,且因末梢神經病變,對溫度較不敏感,可能燙傷皮膚仍不自知,而過長時間的泡腳或水溫過高,還可能導致足部血液供應不足,增加壞疽風險,所以糖友泡腳一定要注意水溫,泡腳前須檢查足部有無紅腫、破損等異常, 泡腳後也徹底擦乾足部,
對於靜脈曲張病人,林舜穀說,泡腳會使血管擴張,增加血流速度,可能導致血栓脫落並移動到肺部,造成危及生命的肺栓塞,且熱水浸泡可能使靜脈壓力進一步增加,導致水腫惡化,引起腿部沉重感或疼痛,而長期靜脈壓力過高,還恐造成皮膚破損或靜脈性潰瘍,泡腳時如未妥善清潔或水質不乾淨,也可能導致感染,提醒在靜脈炎、血栓或皮膚有傷口時切勿泡腳。
泡腳注意事項:
◼️切勿泡太久,一般建議15~20分鐘即可
◼️水溫最好控制在37~40°C,避免過熱。
◼️泡腳後靜坐休息3~5分鐘,不要急著起身。
◼️泡腳後,先用毛巾擦乾雙腳,待腳底再次冒出水氣與汗水,擦乾後,確保地板沒有過度濕滑再移動。
◼️糖尿病患者泡腳前,須詳細檢查足部有無紅腫、破損等異常。
◼️靜脈曲張患者須避免在靜脈炎、血栓或皮膚破損的情況下泡腳。
◼️泡腳過程中若出現頭暈、胸悶等不適,應立即停止並就醫。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林舜穀說,泡腳後,腳底較為濕滑,不僅容易滑倒,也可能因環境寒冷導致局部受涼,特別是老年人,平衡力又較差,更需謹慎,建議泡腳後,先用毛巾徹底擦乾雙腳,靜坐片刻,等待腳底再次冒出水氣與汗水,擦乾後,並確保地板無太多水漬或過度濕滑,才開始走動。
林舜穀指出,對於糖尿病與下肢靜脈曲張患者,泡腳不當可能帶來的威脅更大。以糖友為例,足部若有傷口或皮膚破損,泡腳可能引發細菌感染,且因末梢神經病變,對溫度較不敏感,可能燙傷皮膚仍不自知,而過長時間的泡腳或水溫過高,還可能導致足部血液供應不足,增加壞疽風險,所以糖友泡腳一定要注意水溫,泡腳前須檢查足部有無紅腫、破損等異常, 泡腳後也徹底擦乾足部,
對於靜脈曲張病人,林舜穀說,泡腳會使血管擴張,增加血流速度,可能導致血栓脫落並移動到肺部,造成危及生命的肺栓塞,且熱水浸泡可能使靜脈壓力進一步增加,導致水腫惡化,引起腿部沉重感或疼痛,而長期靜脈壓力過高,還恐造成皮膚破損或靜脈性潰瘍,泡腳時如未妥善清潔或水質不乾淨,也可能導致感染,提醒在靜脈炎、血栓或皮膚有傷口時切勿泡腳。
泡腳注意事項:
◼️切勿泡太久,一般建議15~20分鐘即可
◼️水溫最好控制在37~40°C,避免過熱。
◼️泡腳後靜坐休息3~5分鐘,不要急著起身。
◼️泡腳後,先用毛巾擦乾雙腳,待腳底再次冒出水氣與汗水,擦乾後,確保地板沒有過度濕滑再移動。
◼️糖尿病患者泡腳前,須詳細檢查足部有無紅腫、破損等異常。
◼️靜脈曲張患者須避免在靜脈炎、血栓或皮膚破損的情況下泡腳。
◼️泡腳過程中若出現頭暈、胸悶等不適,應立即停止並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