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民眾都有牙齒根管治療的經驗,若遇到技術較不穩定的醫師,恐難逃有如電擊般的刺痛,不過隨著科技發展,透過牙科顯微鏡的使用,可提供充分照明及最高放大至30的倍率,另搭配超音波器械,醫師移除牙神經的視野相當清楚,不僅有助醫療品質提升,病人的懼怕也可大幅降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牙髓病科主治醫師黃耀民說,根管治療是藉由治療器械及殺菌藥水移除所有的牙髓組織及感染原,最後再用根管封填材料緻密充填,以維持清潔環境,並減少病菌再次入侵感染的風險,但因操作範圍狹小,且根管型態複雜多變,還可能有根管彎曲、鈣化阻塞等問題,加上過去相當倚靠醫師經驗及手感進行治療,因此容易發生清創不足、療效不佳。

針對牙科顯微鏡,黃耀民說,其為現今輔助治療新趨勢,不僅有清楚照明及最大25至30的放大倍率,使醫師更可看清根管系統,再搭配超音波器械,能以最少破壞齒質的方式,進行最大程度的清潔;一般而言,傳統根管治療的成功率約7至8成,而顯微鏡輔助根管治療的成功率可高達9成。

黃耀民並舉例,74歲陳爺爺左下顎第一大臼齒處多年前曾接受根管治療,並裝上牙套,去年中卻長出膿包,在坊間診所拆除舊牙套後,轉診到台北慈院,希望能在不拔牙的情況下解決膿包問題,而透過X光等檢查,發現膿包位於大臼齒頰側靠後方,且牙根底部發炎,左側根管內還留存上次根管治療的分離器械,所幸透過顯微鏡與超音波器械,仍成功將根管內原有封填物及分離器械移除,並於徹底清潔後緊密封填,回診無任何不適,膿包也未再出現。

牙科顯微鏡除可用於複雜型根管系統的治療,在根管穿孔修補、根管內分離器械移除、齒裂檢查、活髓治療等,均可扮演重要角色,另在根尖手術或牙周病手術時,也能協助醫師清除掉肉眼不易看見的發炎感染組織,提高治療成功率。

黃耀民提醒,民眾應每天落實牙齒清潔,避免頻繁咀嚼硬物或耐咬的食物如堅果、風乾食品等,並定期至醫療院所進行洗牙檢查 一旦有不適症狀,則勿擅自服藥,應儘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