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醫院婦女醫學部副主任何志明表示,子宮體癌在歐美是婦癌首位,在國內,由於飲食逐漸西化,發生率也逐漸增加;根據國健署公布2021年國人癌症發生統計,台灣有3181例新增的子宮體癌患者,名列女性好發癌症第5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子宮體癌分類:
何志明指出,子宮體癌可分為子宮內膜癌和惡性子宮肉瘤,以前者居多,佔所有子宮體癌9成以上,其可分為第1型、第2型,第1型通常發生在較年輕女性 ,與肥胖、雌激素過度刺激有關;第2型通常發生在較年長女性 ,與基因缺陷有關。

🟡子宮體癌危險因子:
何志明表示,雌激素過度的刺激,是導致子宮內膜癌的最基本因素,一般而言,肥胖、從未生育、較晚停經、長期單獨服用雌激素,及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病人,發生子宮內膜癌的機率均較一般人高。  

▲肥胖其實是一種慢性疾病,會增加罹癌、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示意圖/Pixabay)
▲子宮體癌高危險族群包括肥胖、從未生育、較晚停經、長期單獨服用雌激素、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病人。(示意圖/Pixabay)
🟡子宮體癌症狀:
停經前、後的不正常出血,是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症狀,90%的患者都會發生,僅有不到5%的病人沒有症狀,而因75%的病例是在50歲後診斷,若已停經一段時間再發生出血,都要特別注意。

此外,像是久治不癒的陰道不正常血絲狀分泌物,或子宮積膿、貧血等,也都可能是子宮內膜癌引起,不可輕忽。 

🟡子宮體癌治療方式:
何志明指出,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可選擇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或達文西手術,必須切除子宮及兩側輸卵管並進行骨盆腔體液的細胞學檢查,也可能摘取骨盆淋巴結、主動脈旁淋巴結與部分的腹網膜。

若患者較年輕且有生育需求,且疾病僅限於子宮內膜,屬於分化良好的類子宮內膜癌,可先給予高劑量黃體素治療,若病情在6個月內有緩解,可考慮盡快完成生育計畫再摘除子宮。

🟡療效與建議:
何志明表示,75~80%的病人診斷出子宮內膜癌時,癌細胞仍侷限於子宮內,5年存活率高達80~90%,不過此症在病後2年內常見復發,因此患者在治療後頭2年,必須每3個回門診一次。 

子宮內膜癌不像子宮頸癌可透過子宮頸抹片有效篩檢,但子宮內膜癌會有停經前、後不正常出血症狀,仍比卵巢癌等其他婦癌容易早期發現、治療,提醒女性對於任何子宮異常出血均須由婦產科醫師評估,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