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國內某知名餐飲業落地美國,原本打算大展拳腳擴張,期間卻遇上疫情,以及中央廚房遲遲無法取得州政府食安單位許可,打亂佈局。
🟡案例2:某知名餐飲業結束海外市場經營,卻與當地代理商陷入經營權之爭,對方把當地分店改頭換面,販售產品卻與原先商品類似,「鬧雙包」行為也讓合夥人變勁敵。
據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年初調查,今年欲往海外落地連鎖加盟業者多達55家。專家分析,原先被疫後延宕海外計畫大舉回籠,再加上業者評估海外終端市場回溫,選在今年布局海外。
回顧台灣餐飲海外發展史,早年是以飲料店業打頭陣,跟著台商前進中國、東南亞各國;隨著中國經濟轉冷、新南向政策進展,許多廠商轉進到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國,近年更開拓藍海前進中東及歐美市場。
業者解析,中國、東協無論距離、民情都貼近台灣,進料、處理糾紛較便利,可說是「餐飲業練兵場」,缺點就只能薄利多銷;歐美國家則人力成本高、食品法規較嚴苛,但競爭者不多,消費能力也偏高,可輕易推出高價產品。
對於廠商到海外布局,經濟部絕對樂觀看待。但台灣餐飲業到海外並非都是從此過幸福快樂的「童話故事」,更不少是嘔心瀝血的「鬼故事」;因此,一個成功餐飲政策,不僅要可「興利」,更必須包含解決廠商疑難雜症的「除弊」功能。
每年賣出上億杯 歇腳亭拿下美國第一珍奶市占率
坐擁「SHARE TEA 歇腳亭」、「MAMAK檔星馬料理」、「UG樂己」等品牌的聯發國際餐飲集團是積極前進海外市場的台灣餐飲業代表之一。
旗下手搖飲品牌的「SHARE TEA 歇腳亭」1992年發跡於台北市南陽街,現今搖身一變,已在美國、香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捷克等全球12個國家插旗;歇腳亭更是美國市占率第1的台灣手搖飲品牌,遍及美國30州,擁有160家店。
歇腳亭全球每年可賣出上億杯珍奶。這龐大的銷量是什麼概念?
如果大杯珍奶高度約17公分,1億杯相疊就高達1.7萬公里,相當於地球赤道周長的42%,或是高達3.34萬座台北101。
除了歇腳亭的成功,聯發國際也打造新茶飲品牌「UG樂己」,以三窨十五茉純茶為主打商品,更導入「 AI 智能茶飲機」,每7秒可完成1杯飲品,大幅節省人力成本、提升展店效率,接下來將前軍美國、東南亞等市場。
然而,即便聯發國際在海外蓬勃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歇腳亭在2020年與澳洲代理商爆出合約紛爭,一直到今年7月雙方才和解,終結為期3年的訴訟,拿回125家澳洲門市。
對於政府有意推行餐飲政策,聯發國際代理發言人李雅筑表示,台灣餐飲計畫應包含透過政府單位力量,集結資源,對外行銷台灣的美食文化。
她舉例,韓國政府有計劃扶植和資助娛樂產業,讓韓國美食以影視作品方式傳遍全球,成為全球餐飲產業中不可忽視的強者,期待台灣也有類似貼近消費市場的政策,有效傳達台灣美食軟實力。
開闢珍奶產業園區 珍珠、茶葉、包材一站式服務
聯發國際又期待餐飲業可以獲得什麼協助?李雅筑說明,對聯發國際而言,台灣市場定位為「國際連鎖餐飲品牌孵化基地」,在這裡快速孵化品牌和培育人才,接著拓展全球市場,占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
「以珍珠奶茶來說,該品項源自台灣,可說是台灣極少數可以站上國際舞台的品項」,期待在政府資助下,應該要有機會建立屬於餐飲業的產業園區。
她進一步說明,歇腳亭在海外門市的茶葉、珍珠、糖漿等原物料絕大多數從台灣出口,但是這些原料供應商四散台灣各地,再一一集中到台中港運到海外。她發想,若珍奶可以向科技業集結成在產業園區,不僅能節省物流成本,更可以創造群聚效應,讓各業者更便利地發展國際市場。
另外,李雅筑也提到,餐飲業者過去在海外打拚往往都是單打獨鬥,如果這時候可以有政府給予一臂之力,包括有效鏈結在地的合作夥伴、供應商和行銷單位等等,提供真正的在地化資源,相信能讓業者更有機會在海外快速掌握當地狀況,站穩當地市場。
海外拓點眉角多 政府、業者提醒要注意法規、營運模式
經濟部商業副署長劉雅娟則分析,到海外布局的廠商往往遇到三大問題。第一是「市場口味」,像是穆斯林國家餐廳不能使用豬肉製品、要求「清真認證」,或有些外國消費者偏好重口味,不可能把台灣菜單照搬過去。
其次是「落地國法律」,餐飲業者到海外勢必面臨商標申請、加盟法規,或是食安檢驗等法規的挑戰。最後是「營運模式」,如業者到海外拓點,營運模式包括自己派員的直營模式,或找當地合作夥伴結盟的授權模式都有可能。
她坦言,政府難在海外市場消費者口味有施力點,須仰賴業者自行花時間去研究跟調整。
至於法規、營運模式瓶頸,商業署已收集廠商常去國家,像是美國、日本及東南亞國家法規,整理成一套法律指引,國外參加展會時也會接觸當地合作廠商,提供給餐飲業者參考,也呼籲若在海外遇到問題也都能反映,經濟部可在雙邊場合與他國政府對談。
針對經濟部所點出的問題,熟悉餐飲海外布局人士則表示,台灣到海外拓點最常見的是手搖飲業者,手搖飲原料不用擔心清真認證問題,個別國家口味也能透過標準化程序來調整,不是什麼大問題。
反觀各國法規確實讓人相當困擾,以美國市場為例,像紐約、加州等10幾個州針對連鎖加盟所要求的「連鎖加盟揭露文件」(FDD)較嚴格,這些文件必須聘請當地商業律師事務所辦理,所衍生的法律成本會比其他州更高。
另外,飲料店業者若選擇到越南、印度等產茶國家展店,從台灣進口茶原料就會面臨高額保護性關稅,像印度綠茶茶葉進口關稅就高達100%;若選用當地契作茶葉,業者會也會擔心口味偏移影響品牌。
最後針對合作模式,該人士指,國內業者比起派員到海外開直營店,往往是選擇與當地代理商合作,比較好切入市場,「本身經營餐飲、資金雄厚,且旗下已經有數個成功品牌,這些都是餐飲業者理想中的『好的代理商』。」
他強調,代理商是海外佈局成功與否的關鍵,若稍有不慎,投注到海外資金可能打水漂,相關技術、品牌可能面臨「狸貓換太子」,更曾有代理商不願從台灣進口原物料,偷工減料成廉價食材,結果影響口味或鬧食安風暴,讓台灣品牌蒙羞。
最後,他提醒,業者為了避免後續出現代理爭議,一開始簽合約要嚴加謹慎,更要找當地法律專業再三確認,避免因不熟悉海外法規,成為不肖代理商的後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據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年初調查,今年欲往海外落地連鎖加盟業者多達55家。專家分析,原先被疫後延宕海外計畫大舉回籠,再加上業者評估海外終端市場回溫,選在今年布局海外。
回顧台灣餐飲海外發展史,早年是以飲料店業打頭陣,跟著台商前進中國、東南亞各國;隨著中國經濟轉冷、新南向政策進展,許多廠商轉進到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國,近年更開拓藍海前進中東及歐美市場。
業者解析,中國、東協無論距離、民情都貼近台灣,進料、處理糾紛較便利,可說是「餐飲業練兵場」,缺點就只能薄利多銷;歐美國家則人力成本高、食品法規較嚴苛,但競爭者不多,消費能力也偏高,可輕易推出高價產品。
對於廠商到海外布局,經濟部絕對樂觀看待。但台灣餐飲業到海外並非都是從此過幸福快樂的「童話故事」,更不少是嘔心瀝血的「鬼故事」;因此,一個成功餐飲政策,不僅要可「興利」,更必須包含解決廠商疑難雜症的「除弊」功能。
每年賣出上億杯 歇腳亭拿下美國第一珍奶市占率
坐擁「SHARE TEA 歇腳亭」、「MAMAK檔星馬料理」、「UG樂己」等品牌的聯發國際餐飲集團是積極前進海外市場的台灣餐飲業代表之一。
旗下手搖飲品牌的「SHARE TEA 歇腳亭」1992年發跡於台北市南陽街,現今搖身一變,已在美國、香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捷克等全球12個國家插旗;歇腳亭更是美國市占率第1的台灣手搖飲品牌,遍及美國30州,擁有160家店。
歇腳亭全球每年可賣出上億杯珍奶。這龐大的銷量是什麼概念?
如果大杯珍奶高度約17公分,1億杯相疊就高達1.7萬公里,相當於地球赤道周長的42%,或是高達3.34萬座台北101。
除了歇腳亭的成功,聯發國際也打造新茶飲品牌「UG樂己」,以三窨十五茉純茶為主打商品,更導入「 AI 智能茶飲機」,每7秒可完成1杯飲品,大幅節省人力成本、提升展店效率,接下來將前軍美國、東南亞等市場。
然而,即便聯發國際在海外蓬勃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歇腳亭在2020年與澳洲代理商爆出合約紛爭,一直到今年7月雙方才和解,終結為期3年的訴訟,拿回125家澳洲門市。
對於政府有意推行餐飲政策,聯發國際代理發言人李雅筑表示,台灣餐飲計畫應包含透過政府單位力量,集結資源,對外行銷台灣的美食文化。
她舉例,韓國政府有計劃扶植和資助娛樂產業,讓韓國美食以影視作品方式傳遍全球,成為全球餐飲產業中不可忽視的強者,期待台灣也有類似貼近消費市場的政策,有效傳達台灣美食軟實力。
開闢珍奶產業園區 珍珠、茶葉、包材一站式服務
聯發國際又期待餐飲業可以獲得什麼協助?李雅筑說明,對聯發國際而言,台灣市場定位為「國際連鎖餐飲品牌孵化基地」,在這裡快速孵化品牌和培育人才,接著拓展全球市場,占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
「以珍珠奶茶來說,該品項源自台灣,可說是台灣極少數可以站上國際舞台的品項」,期待在政府資助下,應該要有機會建立屬於餐飲業的產業園區。
她進一步說明,歇腳亭在海外門市的茶葉、珍珠、糖漿等原物料絕大多數從台灣出口,但是這些原料供應商四散台灣各地,再一一集中到台中港運到海外。她發想,若珍奶可以向科技業集結成在產業園區,不僅能節省物流成本,更可以創造群聚效應,讓各業者更便利地發展國際市場。
另外,李雅筑也提到,餐飲業者過去在海外打拚往往都是單打獨鬥,如果這時候可以有政府給予一臂之力,包括有效鏈結在地的合作夥伴、供應商和行銷單位等等,提供真正的在地化資源,相信能讓業者更有機會在海外快速掌握當地狀況,站穩當地市場。
海外拓點眉角多 政府、業者提醒要注意法規、營運模式
經濟部商業副署長劉雅娟則分析,到海外布局的廠商往往遇到三大問題。第一是「市場口味」,像是穆斯林國家餐廳不能使用豬肉製品、要求「清真認證」,或有些外國消費者偏好重口味,不可能把台灣菜單照搬過去。
其次是「落地國法律」,餐飲業者到海外勢必面臨商標申請、加盟法規,或是食安檢驗等法規的挑戰。最後是「營運模式」,如業者到海外拓點,營運模式包括自己派員的直營模式,或找當地合作夥伴結盟的授權模式都有可能。
她坦言,政府難在海外市場消費者口味有施力點,須仰賴業者自行花時間去研究跟調整。
至於法規、營運模式瓶頸,商業署已收集廠商常去國家,像是美國、日本及東南亞國家法規,整理成一套法律指引,國外參加展會時也會接觸當地合作廠商,提供給餐飲業者參考,也呼籲若在海外遇到問題也都能反映,經濟部可在雙邊場合與他國政府對談。
針對經濟部所點出的問題,熟悉餐飲海外布局人士則表示,台灣到海外拓點最常見的是手搖飲業者,手搖飲原料不用擔心清真認證問題,個別國家口味也能透過標準化程序來調整,不是什麼大問題。
反觀各國法規確實讓人相當困擾,以美國市場為例,像紐約、加州等10幾個州針對連鎖加盟所要求的「連鎖加盟揭露文件」(FDD)較嚴格,這些文件必須聘請當地商業律師事務所辦理,所衍生的法律成本會比其他州更高。
另外,飲料店業者若選擇到越南、印度等產茶國家展店,從台灣進口茶原料就會面臨高額保護性關稅,像印度綠茶茶葉進口關稅就高達100%;若選用當地契作茶葉,業者會也會擔心口味偏移影響品牌。
最後針對合作模式,該人士指,國內業者比起派員到海外開直營店,往往是選擇與當地代理商合作,比較好切入市場,「本身經營餐飲、資金雄厚,且旗下已經有數個成功品牌,這些都是餐飲業者理想中的『好的代理商』。」
他強調,代理商是海外佈局成功與否的關鍵,若稍有不慎,投注到海外資金可能打水漂,相關技術、品牌可能面臨「狸貓換太子」,更曾有代理商不願從台灣進口原物料,偷工減料成廉價食材,結果影響口味或鬧食安風暴,讓台灣品牌蒙羞。
最後,他提醒,業者為了避免後續出現代理爭議,一開始簽合約要嚴加謹慎,更要找當地法律專業再三確認,避免因不熟悉海外法規,成為不肖代理商的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