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MBTI性格測驗超夯,四處都可聽到「I人、E人」的稱呼,討論度和星座有拚,對此專家說,這類測驗與心理遊戲等,雖有助自我發現,但相關分類並非一成不變,不必形成「自我標籤」,合理化自己所有行為,也限制住自我發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師林宛萱表示,MBTI測驗源起於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根據人的偏好和思維方式,透過4個維度,分為16種不同的性格類型,包括外向(E)/內向(I)、感知(S)/直覺(N)、思考(T)/情感(F)與判斷(J)/知覺(P),所以許多人會自稱「我是INTJ、我是ESFJ」。

▲TWICE成員們曾公開測MBTI,子瑜、MINA都是「ISFP」探險家類型人格。(圖/翻攝HOLD ME TWICE 大馬站臉書)
▲TWICE成員們曾公開測MBTI,子瑜、MINA都是「ISFP」探險家類型人格。(圖/翻攝HOLD ME TWICE 大馬站臉書)
不過,林宛萱強調,此測驗相關分類並非「解答」,這是傾向性,沒有絕對性,測驗結果有助自我了解,但非僵化固著,測驗目的是協助人們理解偏好、處事方式和對外界的反應,不必當成自我標籤。

林宛萱指出,不論是MBTI測驗或各種心理遊戲,可能加深對自我特質的認識,但這不代表「我」永遠就是「這樣的人」,例如2年前沸沸揚揚、強尼戴普與安柏赫德的「好萊塢世紀官司」,當時提到的「邊緣型人格障礙症」,即可驗證人類性格的多變。

針對此症,林宛萱解釋,人格特質是每人特有的思考、行為模式,當某些人格特質極端化或失去平衡,導致生活適應出現問題,甚至造成無法調節的痛苦,便可能發展為人格障礙,但要注意有類似特質不代表有人格障礙症,此症的成因、病理及症狀均有嚴格定義,遠比想像中複雜。

林宛萱表示,現代資訊發達,民眾可透過許多方式探索自己的人格特質,但若過度執著於性格標籤,有時反而會影響心理健康,能以更開放、彈性及包容的心,看待每個不同的人,才是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