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日常生活飲食習慣的轉變成最大主因,一名工程師35歲就罹患大腸癌第3期、術後還併發肝臟轉移,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細問後發現,患者是肉食主義者,尤其愛吃牛排、牛肉麵、培根、香腸等,提醒民眾,這些紅肉都是可能致癌的關鍵,平時飲食一定要做克制。
劉博仁分享,這名35歲的年輕工程師罹患大腸癌後開始吃素,而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品,包括培根、香腸、臘肉、熱狗、火腿等列為一級致癌物,而未加工紅肉,例如牛肉、豬肉、羊肉、馬肉等被列為二A級可能致癌物。
劉博仁說明,一級致癌物是證據確定對人體顯著致癌,而二A級是對動物確定具有致癌性,但對人類很可能有致癌性;劉博仁認為,不論這些流行病學調查的準確性,應該「能少吃就少吃」,最起碼加工肉品能不碰就不碰,而紅肉總量不要超過每星期500克,平均下來每天不要超過一個手掌大小的量。
每天一定要吃至少5份蔬菜以及至多2份水果,因為蔬菜包含了可溶性及非可溶性纖維,纖維可以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內容物快速移動,降低紅肉裡頭致癌物質與大腸黏膜接觸時間,還可增加腸內良好菌相,幫助代謝致癌物質。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柏賢也說明,由於飲食西化、食品添加物等因素,大腸癌發生的年齡也逐漸年輕化,「早發型大腸癌」的評斷標準為「診斷時小於50歲」,由於全球案例愈來愈多,美國也建議將大腸癌篩檢年齡下修到45歲,「飲酒」更成為大腸癌出現早發性的一大主因,風險直逼1.2倍。
胃腸肝膽科醫師吳宗勤則列出6個「大腸癌警訊」:
⚠️血便:若出現血便或排便後衛生紙上有鮮血,在年輕族群的最常見原因還是痔瘡,但如果外塗內服藥物都效果不佳或持續出現血便,就要懷疑是否和大腸癌有關。
⚠️ 排便習慣改變:如果本身有便秘或腹瀉困擾,卻突然改變排便習慣,從「三天上一次廁所」變成「一天三次」,或「一天三次」變「三天一次」,透過藥物治療與飲食調整後,排便仍然未改善,請小心。
⚠️腹脹合併排便困難:若出現反覆腹脹,或排便突然很不順,甚至幾乎排不出來,可能是和大腸癌有關。
⚠️長期腹瀉合併絞痛:原本只有白天或壓力下才出現的腸躁症腹痛腹瀉,變成連晚上睡覺或放假時都出現腹瀉不適時,請小心。
⚠️糞便變化:若糞便中出現粘膜、變細、甚至油脂浮在水面,持續且惡化,因立即就醫。
⚠️新發現的缺鐵性貧血,但女性已經停經或月經量不多,男性排除泌尿道出血或內出血以及慢性發炎等等問題,要考慮腸胃道出血,或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缺鐵性貧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劉博仁說明,一級致癌物是證據確定對人體顯著致癌,而二A級是對動物確定具有致癌性,但對人類很可能有致癌性;劉博仁認為,不論這些流行病學調查的準確性,應該「能少吃就少吃」,最起碼加工肉品能不碰就不碰,而紅肉總量不要超過每星期500克,平均下來每天不要超過一個手掌大小的量。
每天一定要吃至少5份蔬菜以及至多2份水果,因為蔬菜包含了可溶性及非可溶性纖維,纖維可以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內容物快速移動,降低紅肉裡頭致癌物質與大腸黏膜接觸時間,還可增加腸內良好菌相,幫助代謝致癌物質。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柏賢也說明,由於飲食西化、食品添加物等因素,大腸癌發生的年齡也逐漸年輕化,「早發型大腸癌」的評斷標準為「診斷時小於50歲」,由於全球案例愈來愈多,美國也建議將大腸癌篩檢年齡下修到45歲,「飲酒」更成為大腸癌出現早發性的一大主因,風險直逼1.2倍。
胃腸肝膽科醫師吳宗勤則列出6個「大腸癌警訊」:
⚠️血便:若出現血便或排便後衛生紙上有鮮血,在年輕族群的最常見原因還是痔瘡,但如果外塗內服藥物都效果不佳或持續出現血便,就要懷疑是否和大腸癌有關。
⚠️ 排便習慣改變:如果本身有便秘或腹瀉困擾,卻突然改變排便習慣,從「三天上一次廁所」變成「一天三次」,或「一天三次」變「三天一次」,透過藥物治療與飲食調整後,排便仍然未改善,請小心。
⚠️腹脹合併排便困難:若出現反覆腹脹,或排便突然很不順,甚至幾乎排不出來,可能是和大腸癌有關。
⚠️長期腹瀉合併絞痛:原本只有白天或壓力下才出現的腸躁症腹痛腹瀉,變成連晚上睡覺或放假時都出現腹瀉不適時,請小心。
⚠️糞便變化:若糞便中出現粘膜、變細、甚至油脂浮在水面,持續且惡化,因立即就醫。
⚠️新發現的缺鐵性貧血,但女性已經停經或月經量不多,男性排除泌尿道出血或內出血以及慢性發炎等等問題,要考慮腸胃道出血,或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缺鐵性貧血。